2007-03-30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乍看之下猜得到是小成本小製作的獨立片廠出品,卻因獨特的劇情而獲得矚目。將臆想和實際做巧妙的結合,小說的內容影響現實主角的人生,主角的主觀意識回頭影響作家對小說內容的安排,虛幻與實際並存,難以區分。

像主角Harold在生活上如此規律的人物,大概只存在於小說中。每次刷牙刷了幾下,走路到公車站走了幾步路,每日按「錶」操課從不違背,對數字敏感度與準確性高,這已非一般人。小說能夠鉅細靡遺地描寫一個人,Emma Thompson所飾演的作家Karen Eiffel詳細地描述人物細節,讓讀者進入Harold的生活環境,原是很好的寫作手法。只是不知何故,Harold聽得到耳邊有一個女人的聲音,同步地敘述他生活上的一舉一動,包括心裡所思考的內容,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Harold原本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他聽到耳邊的敘述者說出,他即將面臨死亡!

絕大多數小說是虛構的,如果地球上茫茫人海中真的存在小說所描述的那些人物與環境,這該是作者心中暗自期盼的吧?只是小說終會有結局,但現實則從不間斷,若有結局的話常是以主角殞沒做終。Karen以前的作品全是主角死去,這次也沒有例外的理由,Harold得知後自然驚恐萬分。

Harold只能求助大學的文學教授Jules Hilbert,希望能找出正在寫他的故事的作家,但Harold這樣奇特的情況要讓一個大學教授相信是很難的事。而Karen有截稿的時間壓力,正快速思索著該如何讓書中主角死亡。詼諧的是當Karen完稿後,將手稿交給Hilbert教授,Hilbert以同是文學家的眼光看完Karen的初稿,竟驚乎這將是Karen的成名作,主角這樣的死亡是完美無暇,反過來勸Harold犧牲自己。哈!在文學家眼中,成就一個登峰造極的大師級作品,比一個人的生命來得重要多了。

Harold的努力不懈,終於換回自己的生命;Karen也找到讓自己作品不以主角死亡為結局的方式,使得寫作的觸角更寬廣更多元化。像Harold這樣,自身的命運掌控在他人手裡,那種不踏實的惶恐心理,我想體會最為深刻。自己的命運,還是自己掌握,最好。

出處: 祖魯影箴-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2007-03-28

花田少年史

日本漫畫家一色真人1994年作品「花田少年史」,循著受觀迎作品的慣例,從漫畫改編成卡通,再改編為真人電影。漫畫中的主角花田一路,是個調皮搗蛋又沒大沒小的小男孩,真人扮相由須賀健太飾演,那種令人不禁想揍的淘氣小孩,他來演出最是維妙維俏。

瀰漫日本漁村生活的懷舊氣息,從一路車禍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擁有能看見幽靈的超能力,所有的故事從此展開。透過幽靈姊姊香取聖子的出現,在他天真的懷疑與親情中,不經意挖掘父親從前發生的事件,找到父親被同儕排擠的秘密,攤在陽光下徹底解決。每個人(或幽靈)都是因為愛而希望對方過得更好,一路也從這裡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即使窮得連故障的電視機都無法換新,父母仍是最重要而不可割捨的親情。

風趣幽默的對話,縝密動人的情感,結合了讓觀眾溫馨感動的元素。不過個人覺得做得不夠好,沒有卡通或漫畫那樣長時間的細密描寫,無法突顯情感之深刻;好像重要食材到位,但沒有烹煮出最可口的飯菜一樣可惜。兩個小時的影片時間,也許只能如此了。

出處: 祖魯影箴-花田少年史

2007-03-27

盛夏光年 (Eternal Summer)

台製電影所受到的矚目,已大不如前,尤其在這個商品自由化的時代,加上愛用國貨的思想式微,本國片的票房比不上資本多、卡司強、產量大的外國電影。不過量少質精是本國片的特色,配合獨特內涵的劇本,和可塑性高的新演員,培養出一批眼光獨到的觀眾群。

盛夏光年原著陳正道,由王紀堯改編,起用年輕的男演員張孝全、張睿家,飾演兩個自小學即為同班同學的好朋友余守恆、康正行,他倆一直到中學仍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在某年盛夏時分,楊淇飾演的慧嘉闖入他們的世界,引發一段關於友情、愛情、和同性愛的複雜交錯與曖昧情感。

大多數人不喜歡孤獨,為了逃避寂寞總在尋找所愛的人。正行自小被老師規定,故意和被認為是壞學生的守恆做朋友,老師的原意是希望好的影響壞的,這也讓害怕孤獨的守恆內心感激萬分。但同性情誼慢慢在正行心中成長,這一點守恆完全沒有察覺,直到喜歡正行的慧嘉出現,因察覺到正行的性向,最終和守恆成為男女朋友。這一段複雜的過程,就像所有成長中的青少年一般,是長大後最美好的回憶。

同性情誼是隱晦的,即使正行明知他對守恆的情感不比一般,也必須顧慮家人的感覺、朋友們的眼光,只能深藏在心中,若非慧嘉的闖入,正行將永遠隱藏他心之所向。慧嘉和守恆隱瞞他倆成為一對的事實,也是各有盤算與顧慮,其實出發點都是愛,不願傷害彼此。可是時光冉冉,事態演變到一切必須揭露,愛成了傷害的源頭,一發難以收拾。三人在海灘的一幕,所有祕密都被攤開,我相信這會是他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時刻。

出處: 祖魯影箴-盛夏光年 (Eternal Summer)

2007-03-26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嫌われ松子の一生; Memories of Matsuko)

松子並不令人討厭,任何和她同樣遭遇的人,只會令人感到同情。當然,個性孤癖古怪、生活周遭髒亂不堪、外表不修邊幅的獨居中年女人,要令人喜歡也難,不過她會如此失去朝氣,是坎珂的人生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等待死亡,毫不意外。

1947年川尻松子生於福岡,就像所有剛出生的小女孩般,她也是父母心中的寶,在大家的呵護下成長。長大後的她,像所有女孩子一樣,心中懷著對愛情的憧憬。當她23歲擔任中學班主任,為了負起學生偷錢事件的責任而辭職後,她的人生走入陰霾,她的夢想一次次化為灰燼。

為追求真愛而努力嘗試的松子,總是一次次失望。和作家八女川同居,生活在家暴的陰影下,八女川的自殺,並沒有帶來解脫,反而推向另一道深淵。和有婦之夫岡野發生不倫戀,成為眾人眼中的第三者,被其妻抓到後被迫分手,自暴自棄淪落風塵。在酒店裡,她的媚力與酒店客人小野寺特意的協助,終於讓她成為排名第一的小姐,但隨時得應付年輕小姐的挑戰。小野寺的變心,使得松子將其殺害,逃到東京被捕入獄,這一關就是八年。

出獄後已經35歲的她,遇到初戀的學生情人龍,可是龍是混黑社會的,歷經多年風霜的松子於是決定,無論龍做甚麼,都要跟著龍,她不再輕易放棄真愛,因為她知道真愛難尋。龍終於被捕入獄,她選擇獨居在和小時候生長環境類似的河邊,過著孤癖獨居的生活。她會令人討厭,我想是獨居後這段時期鄰居們對她的看法。

全片從頭到尾運用飽和度高的色彩,像動畫一樣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到悲慘生命的悽涼。松子是個努力追求真愛的普通女子,只是失敗次數之多歷練了成熟卻孤癖的人格特質,失去色彩的人生,只有等待死亡。她的死,像報紙社會版中一條不起眼的報導,迅速被人遺忘。

出處: 祖魯影箴-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嫌われ松子の一生; Memories of Matsuko)

2007-03-23

華麗一族 (華麗なる一族)

與其說是木村拓哉的魅力,不如說是劇本本身強烈的張力。東京放送TBS投入巨資拍攝的這部「華麗一族」,終於在日前播映完畢,也引起觀眾熱烈討論。除了證明木村拓哉的螢幕魅力不減外,劇中其他演員謹守角色分際的賣力演出,是整齣劇能締造高收視率的重要因素。

我沒有看過山崎豐子的原著,據說原著是以北大路欣也飾演的万俵家族首腦万俵大介為主角,他是家族產業阪神銀行的負責人,也是故事中奸詐狡猾政商勾結的黑金財閥代表;大概這樣的角色作為連續劇主角並不討好,因此編劇將觀點轉移到大介仁慈敦厚的大兒子万俵鉄平,由木村拓哉飾演,是劇中的悲劇人物,財閥爭鬥下的犧牲品之一。以的觀點來看世界,是追求理想和商業惡鬥的戰爭,是提升日本競爭力和金改惡質併購的對抗。金錢也許不能發揮甚麼作用,金錢加上權力卻是萬能,使得排名第九的阪神銀行能併吞排名第五的大同銀行,在世俗的眼光中,万俵大介是最後的勝利者。

正義無法伸張,理想被奸人設計破壞,不是我們熟知的故事,但卻可能較符合現實。好人與壞人的分際其實並不絕對,父親大介深怕阪神銀行在金改中被併吞,運用一切手段保護自己的產業,保護員工們不致喪失工作,其心也善。兒子鉄平經營阪神特殊製鋼,努力提昇品質,希望打進美國市場,消除對帝國製鐵的依賴,獲得大同銀行總裁三雲祥一的全力支持,聯貸巨資進行高爐建設,是理想的追求者。高爐建設一案,引發了天崩地裂的巨變。

如果只是單純父子兩人間的商業鬥爭,還不足以引發滔天巨浪,令人驚訝的,家族內的醜聞,才是整個事件的主角。鉄平到底是誰和大介妻子万俵寧子所生,是大介,還是大介的父親敬介?大介對此事的懷疑幾乎主導後續任何事情的決定,也因此一直痛苦地活在父親敬介的陰影底下。對妻子寧子的不信任,導致女管家兼情婦的高須相子(鈴木京香飾演)大方登堂入室,狐假虎威,對所有人貽氣指使,高須相子的角色令人恨得牙癢癢。這一切的真相,都在鉄平自殺身亡後,才完全揭露。可笑的是,所有的事情,包括政治婚姻、政商勾結、惡意併購、商業訴訟、到最後鉄平的自殺,竟然只是起因於鉄平入伍時的血型鑑定錯誤,而這項小小的錯誤讓大介確認?平並非他的小孩,而是父親和妻子所生,導致後來所有的事。親情的愛恨,凌駕於公司經營、國家競爭力之上,財閥私心自用之亂,莫此為甚!

何謂黑金?這就是赤裸裸的黑金政治。財團與政府官員暗通款曲,結合財團雄厚財力與掌控國家資源的政治權力,進行極度不公平的利益分贓,置全民福祉和國家競爭力於不顧,是黑金的典型操作。本劇中大多數正義不得伸張,有理想抱負的鉄平和三雲下場悲慘,三雲因阪神特殊製鋼聯貸案而拱手讓出大同銀行經營權,和鉄平合作的高爐建設付之一炬;有點正義感的大介次子万俵銀平卻行事懦弱,只能在心中支持,起不了作用;大介次女万俵二子為了支持阪神特殊製鋼而同意政治婚姻,與真愛一之瀨四四彥分手,卻只是一場騙局;錢高常務的證言反轉了大介和?平的訴訟,卻仍敗在大介更高明的手腕,還得擔心錢高一家人是否會遭到報復。所有支持鉄平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正是勝王敗寇的零和遊戲。

看到結局真令人感到扼腕,不過現實生活似乎正是如此。善有善報的名言只是安慰失落人們的話語,因為善惡的判定並沒有標準,又怎能知道是善報還是惡報?由於人們無法制定善惡的標準,就把善惡的判定權責寄托於天、寄托於上帝。無論如何,人們自有一把心中的尺來衡量,是否秉著良心做事也許是唯一且最後的善惡分界。

出處: 祖魯影箴-華麗一族 (華麗なる一族)

標籤:

2007-03-22

火線交錯 (Babel)

本片的片名頗耐人尋味,Babel直指聖經裡巴別塔的故事,上帝為了教訓人類的驕傲自大,故意使建造巴別塔的人們說不同的語言,因無法溝通而建造失敗,這也是聖經對為何人類會有這麼多不同種族和語言的一種解釋。在本片裡,發生在地球上不同地點的故事,看似無關聯,卻又有些關係。不過故事的起因都源自同一個因素-溝通不良。

遠赴摩洛哥旅行的一對美國夫妻,為了解決兩人之間存在已久的問題而來,卻在旅行途中遭到不明槍擊,妻子危在旦夕。好玩的是,這不是恐怖活動,雖然在有濃厚回教色彩的摩洛哥發生這樣的事並不意外,但卻只是當地小孩的無心之過。溝通不良的結果,一件沒有人死亡的事件,演變到天真的小孩因此命喪黃泉。而受傷的夫妻也因為美國和摩洛哥政府認知不同,拖了許久才盼到直昇機前來相救。

那把槍的來源,竟只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個日本人,在摩洛哥打獵時送給當地居民的。這個日本人經商,妻子死得早,和失聰女兒長期疏離。女兒雖聾,青春期與凡人無異,叛逆個性無法讓經常忙碌的父親瞭解,又是溝通不良的典型範例,因此女兒做出奇怪的行為並不令人意外。

美墨邊境這一端,偷渡在美國工作已16年的墨西哥保母,回墨西哥參加兒子婚禮,返回美國時卻被邊境軍警察覺,造成必須被遣返,和長年一起生活的朋友家人永遠分開的悲劇。這個悲劇是人為造成,除了人們心中有無形的鴻溝需要跨越外,有形的隔離更加重溝通問題的嚴重性。很明顯導演想表達的,是人際間溝通的困難重重,雖然地球上萬物之中,人類是唯一能用說話的方式溝通的動物,但說話似乎並沒有帶來溝通上的便利,反而形成溝通的障礙。

順帶一提,筆者認為中文片名實在取得不好,易讓觀眾誤為是動作片,其實是一場心靈饗宴。大概Brad Pitt的魅力,總讓片名帶點想像空間。

出處: 祖魯影箴-火線交錯 (Babel)

2007-03-14

薄暮之光 (Laitakaupungin valot; Lights in the Dusk)

提到這部,不能不提到它是芬蘭國寶級導演Aki Kaurismaki的新作,屬芬蘭三部曲的第三篇章。Aki的作品風格是一貫安靜沉穩的旁觀者角度,配合芬蘭當地富含古典風味的音樂,讓主角很自然地走進觀眾內心世界,有些沉重、多點真實,類似記錄片的味道。

片中的高潮不明顯,就像現實生活中高潮是很少見的一樣。如Koistinen這樣的人,每天在外觀華麗的大城市裡工作,下班後卻只能和寂寞做朋友。沒有愛情,卻極度渴望愛情的滋潤;賺錢不多,卻終日幻想未來的賺錢計畫。這是一個市井小民的寫照,恐怕也是你我的寫照。

心中頗有正義感,卻無力行使正義,工作、戀愛、個性、戀愛無一是處。當早有預謀的摩登女郎主動投懷送抱,毫無防衛的Koistinen,只能像待宰羔羊一般任人予取予求。以保全為業的他,連自身都無法保護,無疑是個諷刺,也是Aki絕妙高明的手法之一。

Koistinen 的下場,還真不是普通的悽慘。竊盜集團藉女色誘惑,偷得一大票珠寶,讓Koistinen丟了工作。但他並沒有因此學到教訓,仍再次遭女色之害,讓竊盜集團把責任嫁禍給他,受盡牢獄之災。末了,出獄後仍舊無能的他,連報仇都笨得徹底,只能被打到半死不活。

還有救嗎?他只能懦弱地繼續過著無法改變的生活。捫心自問,在城市裡載浮載沉的我們,處境會比他好嗎?

出處: 祖魯影箴-薄暮之光 (Laitakaupungin valot; Lights in the Dusk)

2007-03-13

快樂頌 (Copying Beethoven)

貝多芬的晚年,根據史實來看是孤單寂寞的,但細節則無人確知,這給予編劇無限的想像空間。為了表現貝多芬晚年才氣縱橫銳不可擋的氣勢,Anna Holtz這位負責抄寫曲譜的女作曲家被付予重任,從她和貝多芬的互動,展現一位偉大作曲家的凡人性格與其創作之泉的源源不絕。

Ed Harris的貝多芬裝扮,已經夠神似的,但外表像還不算甚麼;揣摩貝多芬的個性,讓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貝多芬,這就不怎麼簡單了。18世紀末尚未有留聲機,貝多芬講話的陰陽頓錯並沒有被記錄下來,但Ed Harris的演出,幾乎足以讓人看一眼就驚呼:這正是貝多芬!

一個重聽的作曲家,連上台指揮都倍感困難,如何能創作傳世至今的偉大交響曲?Diane Kruger飾演的Anna補足了一切缺陷。Anna原本抱著崇拜之心負責貝多芬的樂譜抄寫工作,期盼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拿給貝多芬評斷,但是初次接觸後發現,貝多芬對女性擔任作曲家有極度偏見,竟以用後腳走路的狗來比喻,表示大眾也許會覺得驚奇,但走得再好也不過如此,難以登峰造極。這是多麼有意思的比喻!也明示了貝多芬對女人的看法。

傳聞當貝多芬親自上台指揮第九號交響曲,演奏結束後觀眾報以熱列掌聲,重聽的貝氏卻不知道,經由一位女團員的提醒才轉身向觀眾致敬,這段軼聞以Anna做為提醒者演了出來,正好切中全片的主旨。貝多芬以少見演奏時間超過一小時的交響曲,加上首次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合唱的部份,是否能被挑剔成性的維也納愛樂者接受,進而到受歡迎的程度,關係到貝多芬的名聲,更關係到古典音樂的未來發展。可想像演奏完的那一刻,貝多芬或許是忘情,或許是怯於轉身看到結果,但Anna的提醒讓他有了勇氣,他知道他成功了。

一部偉大的作品,由偉大的創作者創造出來,容易被神格化,遺忘人性的一面。片中的貝多芬是粗魯、脾氣暴躁、疾病纏身的大男人主義者,但卻慷慨、仁慈、有些迷糊,我想更能真實反映一位超凡作曲家的偉大之處。

出處: 祖魯影箴-快樂頌 (Copying Beethoven)

標籤:

2007-03-09

父子 (After This Our Exile)

父子關係是天生的,人們沒有選擇父母親的權利。父親好,跟著好;父親不好,是否一起跟著壞?透過周長勝的小孩周樂園(吳景滔飾)來看爸爸,從相依為命的互相關愛到徹底絕望形同末路,父子情深畢竟抵不過長期不認同所造成的深淵鴻溝。

低學歷的周長勝(郭富城飾),只有煮菜這麼一個求生技能,卻脾氣暴躁,行事魯莽。妻子李玉蓮(楊采妮飾)是個酒女,一直默默追求更好的生活,終於受不了周長勝的貧窮與易怒離家遠去,只留父子倆相依為命。這是平常不過的劇情,觀眾期待父親能因此打擊改過向善,就像大多數現實情況一樣,並沒有。

父子情深,不論對方多麼貧窮,父子永遠在一起,努力撐過人生的低潮時刻。但情勢並沒有越來越好,父親沒錢繳房租,借高利貸沒錢還,父子為了逃債躲進廉價旅店寄宿,後被債主發現獨打一頓。孩子透過舊鄰得知母親住處,見上一面後除了羨慕母親另一個孩子的優沃生活,仍舊因念及父子之情回到父親身邊。

偶然間小孩偷了鄰居一支金錶,周長勝典當得利之餘,開始叫唆小孩偷竊。周樂園不是做小偷的料,偷東西時總是害怕得發抖,卻被父親強迫偷竊。直到一次失風被逮,周樂園被關進牢裡,父親探望時企求他的原諒,但他已心灰意冷,之後父子形同末路。

親情不是拿來消費的,再多的親情總有消耗光的一天。周樂園長大後,默默看著遠方父親的身影,也許在一旁看著父親安好的樣子,就是父子雙方最佳的平衡點。

出處: 祖魯影箴-父子 (After This Our Exile)

2007-03-07

雲水謠 (The Knot)

有段時間沒有看到富有中國近代風味的電影,雲水謠是中國的中影集團籌拍的年度大片,尹力導演,內容像瓊瑤式的時代愛情故事,因為有許多台灣著名演員加入,如徐若瑄、歸亞蕾、秦漢、楊貴媚等,所以引發我的興趣想一探究竟。

戰亂總是最能襯托堅貞愛情的最佳時代背景,從台灣四○年代國共內戰的兵荒馬亂、經中共參與韓戰、到共軍入藏後的漢人移民,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長期隔離,讓分開的一對情侶從此天涯永隔,至死仍無法再相聚。

電影畢竟是電影,真實世界難有像陳秋水和王碧雲這樣對愛情至死不渝的人。開放探親後,我們聽到多數在大陸的配偶都已另娶或改嫁,在台灣的也一樣,人生只有一次,把這一次的人生賭上政治隔離的時間,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是不對的。

不過特殊的人事物才會成為故事,陳秋水逃到大陸後改名為徐秋雲,為了躲避追查與紀念對方。為了給予陳秋水再娶的合理性,安排了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戰地護士王金娣,以讓人感動的行為讓觀眾覺得秋水與金娣的結合是理所應當。新婚夜那一晚,王金娣準備三個杯子來喝交杯酒,說的是「姊姊,是我不讓他等了。」企圖讓觀眾認同這場婚姻。

王碧雲來到陳秋水老家西螺,片中西螺的風景真是優美,想必這是導演對四○年代台灣農村的想像畫面。王碧雲明明還沒有嫁入陳家,就住進陳家,像媳婦般照顧「婆婆」到去世,這恐怕只有戲裡才會出現的情節。無論如何,當已在美國生活的王碧雲得知陳秋水在雪崩中喪生,那種等了一世卻是一場空的悲傷,以及透過電腦影像通訊看到秋水後代的情景,正是本片的高潮。

儘管劇情有些老套,套上不同的時代背景還是有新的東西可以挖掘。這是和台灣這塊土地有關的故事,也許能引發共鳴。

出處: 祖魯影箴-雲水謠 (The Knot)

標籤:

2007-03-06

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人們努力工作,所求為何?台灣的經濟算不錯的,許多人努力工作賺錢,不是僅僅為了吃飯,而是想滿足吃飯以外的物慾。但對於沒有固定住所,連下一餐都有問題的Chris來說,帶上一個五歲的孩子,是多麼沉重的負擔?他們追求的幸福,僅僅是有地方住,不必煩惱餐費,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條件罷了。即使如此,這都是一個大問題。

Will Smith這次改變形象,飾演為了生存在社會裡掙扎的年輕爸爸Chris,原本不是單親家庭,但妻子因為受不了貧窮而離開他們,Chris只得負起父親的責任。我看到一個做父親的,為了養活小孩和自己,用盡一切手段,包括合法與非法的方式,展現人類潛在而旺盛的求生意志。

我想當觀眾看到他們父子因為找不到地方過夜,在廁所以衛生紙舖地當床的那一幕,一定感觸深刻。為了面子與安寧,Chris還以腳抵住門,深怕路人發覺。這是他們最落魄的時刻,實在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熬過來,試想如果Chris沒有小孩作為寄託,會不會就放棄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給了Chris特殊的數理能力,在當時流行的魔術方塊中展現出來,即使如此,Chris仍要熬過一段半年沒有薪水的黑暗期,這是多麼大的賭注?可能半年後一無所有,也有可能否極泰來,人生本就如此,就賭了吧!

據說是真人真事改編。片尾Chris出現在舊金山豪宅區,追求到他的Happyness,實現他的願望。本片明顯是勵志電影,鼓勵人們永遠不要放棄目標,追求幸福是每一個人應有的權利,努力追尋就有成功的機會。

出處: 祖魯影箴-當幸福來敲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2007-03-01

生日快樂 (Happy Birthday)

「...Happy Birthday to You, Happy Birthday to小米」,這是最耳熟能詳的生日快樂歌,從小南口中真誠唱出,我卻感動得落淚。很久沒有這樣落淚了,在台港出資中國拍攝成為近年華語片主流型式後,常覺得這樣的電影總在小地方作文章,真能重重感動人心的並不多,本片算是箇中奇葩。

很驚訝編劇是張艾嘉,改編自女主角劉若英本人作品「我想跟你走」裡的一篇短篇故事「Happy Birthday」,果然劉若英的多愁善感使她具備身為作家的重要條件。這樣的故事雖然不能算是原創,但男女主角不同的個性與成長過程,讓這個感人故事變得獨一無二。戀愛過的人都知道,除了情人節之外,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概就是雙方的生日,雙方都會在這一天表達對對方的愛。當小南開始在小米生日時唱生日快樂歌給小米聽,到小南與他人結婚後只能以Email或簡訊給予祝福,對小南來說,這是她每年持續確認小南仍關心她的唯一證據。

當然,觀眾知道小南並不是真的結婚去。像小米這樣對愛情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現實生活裡真的存在,或許也是劉若英本人的寫照。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選擇不去擁有愛情,小米向小南說他們只要做比好朋友更好的朋友就好;小南深深明白小米話中之意,為了證明他對小米的愛永誌不渝,他決定要有耐心地陪在她身旁,以時間來化解小米心中的不安全感。

可惜老天爺並沒有給小南足夠的時間,在病魔即將奪走小南前夕,小南向小米說,他與別人結婚離開當地搬到上海,這輩子恐怕再難相見…

對小米而言,缺乏安全感讓她誤了真愛,只能繼續和小南做「比朋友更好的朋友」。有兩幕鏡頭我的印象深刻,一幕是當小南對著櫥窗裡展示的結婚禮服問小米的意見,小米回答後小南難過得搭計程車迅速離開,怕再晚點走可能會隱匿不住悲傷之情,小南多麼希望能和小米走入禮堂,他對小米的專情如磐石般堅定,於此可證。另一幕是剛拿到駕照的小米坐在駕駛座上,聽到小南來電告知他即將結婚的消息,小米有些措手不及,才驚覺他們倆「比朋友更好的朋友」關係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但已來不及挽回。剛開始小米還強作鎮定以蠻不在乎的語氣回話,但沒幾句後就崩潰了,情緒像水庫崩塌般狂洩。我可以想像電話那頭小南的心情,是多麼不忍與無奈,但這是他預先寫好的劇本裡遲早該出現的對白,他只能硬著頭皮演下去。

小南的個性也算獨特了,因為愛得太深而不願告知他癌症末期即將離開人世的事實,這樣的作法我無法領會。不過這讓我憶起一位交情不錯的大學同學,年紀輕輕不到三十歲就因直腸癌在美迅速離開人間,而我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已呈彌留狀態,後來問起家屬才知原來多年前早已診斷出,只是他一直保密不說。在他死去前兩個月,還突然回台與我見上一面,卻仍無一絲透露,也許病危者的心情,真的是健在者所難以體會的。

出處: 祖魯影箴-生日快樂 (Happy Birth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