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7

「賤諜王」(Double Zero)

美式幽默對台灣觀眾而言有時不容易理解,但本片推銷的是法式幽默,法國特別喜歡拍攝結合喜感與冒險動作的電影。這樣的片子娛樂性強,但緊張刺激感略嫌不足,由於幾乎能夠確定隱惡揚善的劇情走向,使得結果易被預估,少了未知的新鮮感。喜劇片段的設計是重點項目,天龍地虎的組合為所有喜劇鏡頭奠下良好的基礎。

以一枚核彈M51失竊為鍥子,派出兩位非職業間諜試圖將M51找回,以免被歹徒用來毀滅世界。這兩位間諜一高一矮,個性完全不同,卻默契十足,搭配得十全十美。片中的女人身材盡是一流,卻很會武打。兩位間諜從巴黎追到牙買加,誤打誤撞的方式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

每個角色為了鋪陳喜感,多少都有些異於常人,像漫畫人物一般有趣,即使最邪惡的頭號壞蛋也是如此,這是法式幽默常用的招數。輕鬆地開懷大笑,享受衝突中有協調的歡樂氣氛吧!

出處: 祖魯影箴-「賤諜王」(Double Zero)

2006-09-26

「聯航93」(United 93)

今年正值911恐怖攻擊五周年,出現幾部為紀念911事件而拍攝的電影,本片即為其中之一。主要敘述四架被劫持的民航機中,唯一在途中墜毀的美國聯合航空93號班機,機艙內機組人員和乘客意圖力挽狂瀾的過程。雖然事實是失敗墜毀,卻展現乘客們高度的自我組織性,免於政府機關再次受到攻擊破壞。

儘管主題是聯航93從舊金山起飛到墜毀中間90分鐘的過程,事件還是從當日世貿中心遭受兩架民航機撞擊開始。平凡的日子,開啟不平凡的事件,航控中心的人員感受最深。美國大城市的空中原本就交通繁忙,不尋常的訊號來自客機失聯,不過由於雷達與無線電總避免不了死角與外界干擾,一時的失聯並不少見,直到在紐約上空消失,並從新聞傳來世貿中心被撞擊的畫面,大夥才知道事態嚴重。

911事件的民航機攻擊最明顯的特性,是美軍想要反擊也不知該如何處理,即使時間上來得及,是否該開火打下民航機是個困難的決定。在遭受攻擊的當下,美軍束手無策,只能被動地關閉所有機場,降落所有的飛機;而像聯航93這種已遭挾持正在空中的客機,只有聽天由命一途,沒有任何外力能夠拯救。

為了營造緊張氣氛,全片拍攝手法如同手持攝影機般,鏡頭不斷跟隨說話者快速移動,不採用剪接換鏡的方式,形成一種「無法預測下個說話者是誰,只有聽音辨位」的情況,以「混亂感」來呈現「連呼吸都嫌多餘的緊張」。對觀眾而言,這樣的運鏡看起來會有點不舒服,由於心情處於緊繃狀態,似乎在等待最後事件的發生。

畢竟是墜毀的班機,機上發生的事實已無從考證,編劇的題材應該是從乘客透過衛星電話與家屬的談話中推敲的,虛構的成分不少,不過精神應當差不多。只是從美國的立場來看,多少有失偏頗,難免誇大乘客們的英勇行為。不論恐怖份子的理由有多麼冠冕堂皇,以無辜的百姓做為攻擊的對象,再怎樣辯解也是不合理。但若純粹以戰爭的角度來評論,這次的攻擊以犧牲少數幾十人,造成數千美國人死亡,以及財產的損失,使用的「武器」還是美國自個兒提供的,實為戰爭史上以寡擊眾的經典之作。不知您同意否?

出處: 祖魯影箴-「聯航93」(United 93)

2006-09-25

「天使海亞」(Hayat)

在台灣出生的小孩,上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記得小時候的我還常常吵著不要去上學。其他國家的小孩,可就不一定像我們如此幸運了。伊朗導演Gholam Reza Ramezani執導的本片,繼先前入圍奧斯卡,由Majidi Majidi執導的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後,再次讓純情率真的伊朗作品在國際影展中閃耀光芒。

片中主人翁海亞所生長的環境,也許是伊朗一個平凡鄉下家庭的寫照。家中養牛、養雞,喝的是井裡打上來的地下水,儘管經濟狀況不佳卻也生養了三個小孩,家裡沒有甚麼家具。回教世界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女孩子上學識字被長輩視為多餘,女孩子被認為只要會煮飯、織衣、刺繡等手藝,等著長大後嫁個好老公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當母親急著送病危的父親至城裡看病時,即使當天必須參加入學考試的海亞,也只能被迫將考試放在一邊,照顧好弟弟妹妹並處理完家中所有例行事務後,才能做優先權最低的最後一件事-赴學校考試。

回想從前考聯考的景況,大多數父母總是讓子女任何家事都不用做,只要專心唸書準備考試就好,真是兩個世界。

海亞生長在這樣的環境,她並不怨天尤人,像大部份默默接受現況的伊朗女孩,努力趕在早上八點前把所有事情忙完。弟弟Akbar早已吃完海亞準備的早餐到學校上課去了,但海亞卻被還在襁褓中的妹妹該如何處理傷透腦筋,她千辛萬苦找了親戚朋友幫忙看顧一小時,好讓她參加考試,都因故無法如願。對一個小女孩而言,能這樣堅持把妹妹安頓好才參加考試的毅力令人感動;即使困難一波接著一波襲來,海亞從未有放棄考試之心,還趁著奔波的當兒在心裡復習所學,她從未動搖的決心令人敬佩。

那一幕海亞在打水的時候鑰匙不小心掉進井裡的片段,我想最讓觀眾記憶深刻。海亞在撈不到鑰匙無法開門救出妹妹的那一刻,終於崩潰地大哭,哭的除了擔心關在房裡的妹妹外,還包含許多無奈和無助,哭訴上天為何不幫她一把,哭訴為何她的努力無法獲得回報,只能眼睜睜看著考試的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結局令人感到莞爾,海亞用自己的腦袋想出解決的方法,監考老師也被海亞感動,不發一語靜靜協助她。這畢竟是一齣電影,不必計較結局的可能與合理,導演以詼諧的片段點綴各處,讓觀眾的憐憫心被激發之餘,還能在沉重的心情下感到些許輕鬆,使本片充滿人性的光輝。海亞能不能通過考試已經不重要了,以她的毅力終有通過的一天,只是天壤之別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相對輕易取得的幸福?

出處: 祖魯影箴-「天使海亞」(Hayat)

2006-09-20

「幸運之吻」(Just My Luck)

一齣愛情喜劇小品,對於「幸運」一事大做文章。一對素昧平生的男女,在未碰面前運氣好壞有如天壤之別,初次邂逅的匆匆一吻,卻讓彼此運氣逆轉,似乎幸運之神藉著這一吻從一人口中溜到另一人。編劇以這樣的點子為題裁,大談幸運與愛情的神秘關聯。

女主角是近來影歌雙棲走紅的Lindsay Lohan,飾演公關公司的幸運員工Ashley;男主角由Chris Pine飾演Jake,運氣背到谷底,只是一個保齡球場的打掃員工。這兩人原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一位唱片公司老闆無意間搭起兩人的橋樑,生命中有了第一次相遇。這次匆匆的一吻,改變了兩人日後的運氣走向。Ashley從即將昇任主管的高峰跌到被開除的谷底,Jake苦撐已久的樂團則受到唱片公司老闆的青睞,聲勢扶搖直上,在紐約時代廣場開起演唱會。幸運之神因為這一吻,從Ashley轉到Jake身上,Ashley亟思如何找回屬於她的「幸運」。

愛情喜劇就是這樣,以一個不存在的概念,如本片中的「幸運」,不論它是物體還是無形的信念,可以藉由親吻的行為互相傳遞,愛情便在這兩人交替傳送下漸漸滋長。最後由於愛,Ashley寧可將原本屬於她的「幸運」留在Jake身上,「幸運」只是媒介,愛情才是最終的目的。

平心而論本片還蠻適合男女朋友或夫妻檔觀賞,不過內容乏善可陳,劇情的發展無出人意外的表現,可輕易預測。男女主角的演出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值得評論之處。畢竟是小成本的喜劇電影,呈現出基本的娛樂喜感,就足夠了。

出處: 祖魯影箴-「幸運之吻」(Just My Luck)

2006-09-19

「海神號」(Poseidon)

電影「鐵達尼號」的成功,證明同類型的災難影片有一定的市場。這部「海神號」運用最新的影像技術,意圖以海上災難為主題,再次創造令人驚訝而感動的求生故事。

一個莫名其妙高達100英呎的濤天巨浪,將擁有20層樓高、13層甲板的豪華遊輪,從側面推覆。遊輪以倒栽蔥姿態短暫浮於水面,但可想而知船艙裡會是多麼地混亂。雖然由於船艙都是密閉空間,有殘存的空氣可讓倖存者短暫存活,但不時發生爆炸坍塌的船體結構,一方面燃燒消耗氧氣,另一方面船體支離破碎岌岌可危,救援隊不知何時到達,倖存者隨時有生命危險。這是最慘的狀況了,幾百人被困在隨時崩解的空間裡,除了等待救援外無計可施。

Josh Lucas飾演的Dylan Johns是名賭徒,他選擇違抗船長的命令,不甘心坐以待斃,帶領一群來自各方的人馬,盡力找尋生路,目標是通過船尾推進器離開遊輪。故事的主軸便在他們冒險犯難的逃生過程中展現,當然事後證明他們的想法是對的(戲都是這麼演),在船艙大廳等待救援的幾百人最後無一倖免。

逃生過程不可能順利,處處充滿危機。我想印象深刻的那一幕,是跨過電梯的必要犧牲,當你必須眼睜睜甩開一個即將面對死亡的同伴,儘管才初次見面,但也必須背負巨大的心理責任。在不甩開他就兩個人一起死的情況下,只有狠心犧牲他人。途中必須面對許多類似的抉擇,在人性的自私與互助之愛的拉踞下,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也許你因為某個人的幫助存活下來,而他已經意外死亡,這時的內心該如何自處?

除了緊張驚駭的逃生場面,本片能著墨的部份並不多。觀眾像親身經歷一場雲霄飛車之旅,下車後,除了回味剛才的驚險刺激外,甚麼都沒有留下。

出處: 祖魯影箴-「海神號」(Poseidon)

2006-09-13

「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

1985年發生在秘魯安地斯山脈Siula Grande峰的山難事件,倖存者Joe Simpson在1988年出版回憶錄,一方面留下這件在鬼門關走一回的山難記錄,另一方面替伙伴Simon Yates解圍。如今導演Kevin Macdonald以該回憶錄為藍本,找來Brendan Mackey和Nicholas Aaron,以紀錄片拍攝手法將原事件完整重現,讓觀眾體會生死交關的臨場氣氛。

Siula Grande峰海拔超過8500公尺,這兩位英國人懷著登山者應有的勇氣與決心,以「純粹登山」的方式進行攀登,所謂「純粹登山」指的是不走既有路徑(也不存在既有路徑),沒有後備救援,以人力方式以釘槌繩索等工具攀爬。在那終年冰封的世界裡,到處充滿危險,誰知道冰雪是否鬆散、冰河表面是否堅硬,會不會有雪崩的危險,這些都存在不確定性,也讓整個攀登行動如同與隨時攫取生命的惡魔搏鬥般可怕。不過登過高山的人都知道,越危險越有挑戰性的山嶽,往往越具有獨特吸引力,Joe和Simon終於在1985年決定征服尚未被征服過的Siula Grande。

雖然出發前都心知肚明攀登高山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但可無人希望在山裡失去生命。當意外發生時,死亡的恐懼感馬上襲來。當Joe的腿摔斷,又與Simon失去聯繫獨自一人,如果沒有強烈求生意志的支撐,可能很快就放棄性命。山友賴以為生的腿無法使用,每移動一吋就痛不欲生,又在冰天雪地中迷失方向,這樣悲慘的景況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死定了。伙伴Simon在短暫的危機判斷後,決定割斷聯繫兩人間的繩子,獨自尋路下山,這也使得他日後回到英國,受到登山協會山友們與大眾無情的批評責難。

如果Joe真的因此遇難,也許Simon所受到的指責會少很多,不過事情不能這樣預測。一般人沒有機會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登山,除了體力以外,還考驗著耐寒與耐高的身體承受度,還有遇到緊急危難事件的處理,稍一不慎就可能身葬雪地,屍體永遠難以被發現。透過紀錄片式的拍攝,我們以視聽體驗了人類的極限,相信會讓我們更珍惜生命,更重視友誼。

出處: 祖魯影箴-「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

2006-09-12

「氣象先生」(The Weather Man)

Nicolas Cage演出的片給人的印象,多少帶點動作性,像本片充滿心靈自省的劇情算是少見。Nicolas Cage飾演一個地區性電視台的氣象播報員,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日,天氣預報仍充滿不確定性,準確度仍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人際間的狀況也是如此,人的行為難以預測,人的命運更是詭譎多變,身為天氣播報員的他,周旋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不確定性佔據了生命的所有時刻,無法跳脫。

生活總是充滿缺陷。Nicolas Cage飾演的David Spritz雖然廣受觀眾歡迎,還受到紐約全國性電視台的青睞,有機會獲得一百萬美元年薪的職位,但他的家庭卻是一團亂。父親Robert證實得到癌症將不久於人世,大夥兒為他辦個生前葬禮;他與老婆Noreen已離婚,雖然David有復合的想法,但卻有個大情敵Don從中攪局;大兒子Mike吸毒送勒戒,輔導員卻有戀童癖,讓Mike幾度身陷險境;小女兒Shelly偷買煙抽,穿著被同學譏笑,David嘗試盡到身為人父的責任卻感覺使不上力。這種種問題,像普通家庭一般,總有無限多的麻煩橫在前頭等待解決。

在大部份的時間裡,David以自省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不時被各種速食食品砸的景況,身為公眾人物本應寬心接受,但生活的不如意又使人耐心不足。為何砸的都是速食?速食被當作垃圾丟向David,而速食本身也被視為垃圾食品,難道David被當作垃圾桶?

整體氣氛讓我想起「美國心玫瑰情」,面對生活裡種種無解問題的無奈,氣氛變得很低沉,努力想跳脫這沉悶的圈子,卻不可得也。David總算獲得紐約的高薪邀請,他盤算著與Noreen復合,將一家人帶往紐約,重新開始新生活。無奈事與願違,此時Noreen恰決定和男友Don結婚,打壞了David的春秋大夢。世事不就是如此?沒有一件事能從頭到尾按照心中所想順利完成,總是會半路殺出程咬金,讓事情複雜化,讓期望破滅。這就是人生,人生本如此。

只要事情存在變壞的機會,那它就一定會變壞,「莫非定律」(Murphy’s Law)這樣告訴我們。這是人類心理的必然作用,也是人生的智慧。本片以慢慢說故事的方式,將人生體驗嵌入其中,娛樂性不足卻非重點,激發觀眾感性的思考才是本片真正的意義所在。

出處: 祖魯影箴-「氣象先生」(The Weather Man)

2006-09-11

「裸體舞台」(Mrs. Henderson Presents)

真人真事改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位於英國倫敦的Windmill Theatre,在完全是外行人的Mrs. Henderson心血來潮買下經營後,到發揮創意讓劇院在戰時經濟蕭條的情況下,依然人潮洶湧觀眾源源不絕的故事。在兩大實力派資深演員Bob Hoskins和Judi Dench的互飆演技下,令人對本片充滿了期待。

Mrs. Henderson的先生在1937年去世時,Mrs. Henderson時年69歲,雖然也不算年輕但卻精力充沛,坐擁大量財產不知如何利用,一時衝動而買下拍賣中的Windmill Theatre。倫敦的劇場在電影院興起後漸走下坡,經營不易,Mrs. Henderson找來劇場經營高手Vivian Van Damm合作,將Windmill Theatre改造成音樂劇的殿堂。台譯片名「裸體舞台」,容易讓人作其他的聯想,其實Windmill Theatre是一座正派經營的劇場,裸體女郎的演出只是Mrs. Henderson的創意構想,在政府管理單位同意下進行藝術性表演。

全片最值得欣賞的部份,在Mrs. Henderson和Vivian之間的對手戲,他們在個性上、觀念上的相異極大,對劇場的經營理念南轅北轍,Vivian甚至禁止身為劇院擁有者的Mrs. Henderson踏入劇院一步,但Windmill Theatre仍舊非常成功。兩人合作的創意無限,從24小時永不停歇的表演,到裸體女孩的演出,雖然其他劇院有樣學樣,但他們總能再想出新的點子,維持劇院生意不墜。其間一度引起政府關切,認為在大戰物資缺乏時期,不應進行娛樂事業;但這種樹大招風引起的偏見,很快便在觀眾的支持與Mrs. Henderson的義正言辭下無疾而終,Windmill Theatre仍舊昂然駐立在倫敦街頭,撫慰出征戰士寂寥的心情。

1944年Mrs. Henderson去世,Windmill Theatre遺留給Vivian並持續經營。本片類似一部傳記故事,說明即使在困難時期,只要找到適當的人,發揮足夠的創意,沒有甚麼事情是無法達成的。除此之外,兩位巨星的你來我往,和Bob Hoskins應劇情需要的首次全裸亮相,是最令人稱許的部份,值得細細品味。

出處: 祖魯影箴-「裸體舞台」(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6-09-08

「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本片首映時正是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事件的十周年紀念。這個事件是近年來國際社會之恥,想不到在進入廿一世紀的當下,竟然還會讓如此悲慘的種族大屠殺發生在地球上。各國政府的漠視與誤判,放任盧安達國內種族仇恨橫行,互相殘殺,導致多達八十萬人在一百天內遭到殺害,其死傷速度之快是歷史僅見。

盧安達胡圖(Hutu)和圖西(Tutsi)兩族之間的仇恨,並不是歷史自然形成的,而是帝國主義殖民者為了統治方便造成。圖西族原是當地佔有較多資源的一群,人數較少,可視為貴族,胡圖族則相對貧窮,但兩者無種族上的生理差異。先是德國後比利時人殖民當地,為了方便統治,將圖西族劃為較優等的人種,胡圖族歸於低等,圖西族成為統治階級,比利時假手圖西族管理盧安達,造成兩階級間的矛盾日增。盧安達獨立後,比利時將政權轉交給人數較多的胡圖族,種下衝突的種子。

胡圖族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不斷煽惑,終於在1994年爆發大屠殺,先是胡圖濫殺圖西族人,稱他們為cockroaches,連胡圖族溫和派也被視為仇殺對象。屠殺事件從首都漫延全國,整個盧安達成為人間煉獄。大屠殺之所以失控擴大,國際社會的漠視是最大幫兇,從片中可見,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任務,竟然不是阻止兩族相互殘殺,而是協助運走所有的西方外僑,讓盧安達自生自滅。這可說是聯合國成立以來,腐敗無能的最佳例證。

回到本片,Don Cheadle飾演的Paul,是真有其人其事。位於首都的Milles Collines飯店是座四星級飯店,客戶多為西方上層人士,Paul擔任客房經理的職務。他是胡圖人,但太太是圖西人,當大屠殺發生後,他的靈活手腕拯救了安置在飯店裡一千多名圖西人倖免於難。當他的白人朋友將他們遺棄,他仍運用一切方法保全家人與難民的生命安全,從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也有軟弱的時候,那一幕在更衣時情緒崩潰的鏡頭,令我印象深刻,但他總算熬過最艱苦的時候。所有事情都會過去,問題在你是否能熬到過去的那一天。亂世出英雄,我想他是最值得崇敬的盧安達英雄。

大約四個月後,由圖西人領導的「盧安達愛國陣線」將政府軍趕至剛果邊界,幾乎取得勝利,此時國際介入,由盧安達愛國陣線組織新政府,停止屠殺。這短短四個月,八十多萬人慘遭殺害,全國一半以上的人流離失所,真是歷史少見的大災難。看完本片,沉思許久,種族主義發展到極端,為滅族式的殺戮提供師出有名的藉口,真是可怖,值得成為歷史借鏡。

出處: 祖魯影箴-「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