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三個人兒兩盞燈」觀後
很久沒看京劇了,這次的國光劇團十年大戲,榮幸能夠一睹風采。從劇名看來,不像是傳統型式的京劇,因為劇名太現代化了。果不其然,劇情本身更跳脫傳 統,描寫男女情愛的細膩處更似現代,對話中更三步五時出現現代用語,只剩下故事背景、服裝與舞台設計還留在古代的唐朝,全劇充滿奠基傳統再創新的因子。 劇 本原是一名台大戲研所學生的習作,根據資料原名為「征衣情緣」,而「征衣情緣」取材自唐孟棨的本事詩第一章「情感」中的一段,那一段只有簡短敘事,連當事 人名字都沒有記載,因此能發揮的地方很多。劇本厲害的地方在於情愛的描寫不再八股,而是融合了現代情愛的元素,讓觀眾欣賞時容易產生認同,更易於深入三個 女主角的心中世界,有時讓人有時空錯置之感。
大家都知道唐明皇寵楊貴妃,但楊妃之前被寵愛的則是梅妃,當然梅妃從此遭到冷落。「長門 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道盡了梅妃長年等不到聖上臨幸,思念聖上的心情,多麼地悲傷。但看來宮女雙月的眼裡,卻好生羨慕,至少梅妃曾被人深愛過,才 被人拋棄,卻不能體會那是怎樣的情懷?好不容易盼了十五年,一個偶然的機運讓她見著皇上,但皇上連她的名字都不問,一棒子把滿懷希望的她打落深深的谷底, 因而後來有藏情詩於征衣的事件。
另一個宮女湘琪,其不幸在於曾與皇上有一夜情懷,半生守著皇上對她的承諾,守著皇上曾說過的「你像水 仙一樣清雅」,卻等不到皇上將承諾兌現。最後跳井自殺,至屍體被發現前,宮女們仍看見她撫著溼淋淋的頭髮行走於宮內,果真是「春蠶到死絲難斷」,死不瞑目 啊!廣芝是看起來最堅強的宮女,以擅於照顧其他宮女的大姐姐自居,只是看著雙月厚重的憂愁,不解為何雙月不能滿足於自己對她的層層關愛,還要寄情於遠方戰 士呢?這是不一樣的情感啊!這樣的情境式假同性戀情懷,如同軍中盡是男士的情況一般,發生於盡是宮女的內宮中,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許 多有關宮裡的故事,要有一個喜劇的結局並不難,因為總有一個掌管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大權的「皇帝」在,凡事只要難解,難於給一個喜劇結局,就讓皇帝 出現,以命令的方式就能解決所有的難題。在雙月懷著「今生已過也,相約來世緣」的心情藏詩於征衣,東窗事發後,皇上也變得開明,突然感到自己曾因梅妃,後 因楊妃而「負盡了三千粉黛」,雖然「自古無情帝王家」,自己偏要做個「多情天子」,¬成全雙月與兵士陳評的婚事。最後結局也許大出觀眾意料之外,雙月再 嫁,並與廣芝三人共處屋簷下,別忘了,古代可以是一夫多妻。
傳統京劇的服裝、唱腔、舞台,內在卻充滿許多現代元素,讓京劇不再那麼艱深難懂。作為以唱為主的戲劇型式之一,台灣人對京劇感到陌生情有可原,但不應失去探索的動力。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 The Motorcycle Diaries)
切.格瓦拉(Che Guevara)這個人在台灣可能不怎麼有名,因為在六○年代那個無條件反共的時期,像Che Guevara這樣的共產革命英雄是要被消音的。不過在南美洲近代史上,Guevara卻是赫赫有名的革命英雄。他在1955年加入卡斯楚的革命組織,帶 領游擊隊協助卡斯楚於1959年革命成功,使古巴成為美洲第一個實施社會主義的國家。在他得享成功果實之際,他不僅僅滿足於古巴的成功,他的理想是解放整 個拉丁美洲,成立拉丁美洲單一國家。因此於1966年毅然放棄在古巴所擔任的部長職務,投身玻利維亞的武裝革命運動。不幸於隔年在美國CIA的秘密協助下 被哥倫比亞政府軍生擒,玻利維亞政府下令立即就地正法,結束其39歲傳奇的一生。 有了前述的歷史概念,再來欣賞本片,才能明瞭Guevara在這次的摩托車之旅中,獲得了甚麼樣的啟發,戲劇性地轉變了他的人生。
Guevara 原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院學生,再畢業前夕,決定憑著幾年來從書本上獲得的拉丁美洲知識,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作一次長程的拉丁美洲之旅。他的同伴 是大他7歲的Alberto Granado,一個生化學家。這次的旅行從祖國阿根廷出發,經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在委內瑞拉搭機返回。旅途中,Guevara體驗到一般市井小民生 活的種種苦痛,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為日後投身革命的動機來源。
在礦山遇到了一對夫妻,由於他們立場左傾,在平地找不到工作無法 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只好上礦山做危險的礦工工作。不但如此,資本主義下的礦山是資本家私人領域,礦工工作非常辛苦與危險,但竟被視為賤民遭資方剝削,在毫 無尊嚴的情況下生活。這點深深地震撼了Guevara的心,甚至讓他付出Granado怎麼要都要不到的15元美金給那對夫妻。在學校的書中並沒有學到這 樣的情況,Guevara的心境開始轉變,這種轉變在旅行之前是始料未及的。
在秘魯,從原住民口中,聽聞當年印加帝國遭西班牙入侵滅 亡的歷史。印加有優秀的天文學、建築學、與高度的藝術水平,但沒有火藥,故被西班牙輕易地入侵而亡國,導致原住民從此身列次等人民。接著投身當地痲瘋病的 治療中心,在那裡Guevara親自接觸到眾多的重症患者,一位年輕的女痲瘋病患說「生活就像地獄一般」,使人印象深刻。Guevara深知民間疾苦,作 醫生能拯救部份病患,作革命家更能從社會基本處拯救更多民眾。他在心裡暗自立下志向,將來一定要為拉丁美洲人民做點甚麼事。
在那個美 蘇對立的冷戰年代,一個共產古巴讓美國成為驚弓之鳥,意欲除之而後快,更不可能允許美洲其他國家共產化。因此直接協助當地政府軍勦滅國內的共黨遊擊隊,扶 植親美的右派政府。Che Guevara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中犧牲了,他是一個特殊的人物,特殊在為理想而不斷奮鬥,特殊在他是個切實的行動家、實行家。他不高談闊論,想到就確實去 做,為了繼續追求理想放棄屬於他的權位。他憂國憂民的理想雖然最後沒有實現,但一生的傳奇事蹟,將留給後人傳頌。
「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 Downfall)
成王敗寇,千古不變的定律。希特勒一手打造強盛的德意志帝國,註定十惡不赦嗎?不。但因為他戰敗了,他只好承擔錯誤的那一方,被萬夫所指。希特勒的 納粹黨既然在威瑪憲法的架構下,能獲得德國人民的支持,必有其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戰敗國身份受到不公平對待,希特勒立志打破這種壓迫,有何錯 誤?有人說,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發起者,理應受罰。如果歷史的因果可以這樣無限地往前追溯,恐怕是互有對錯,再加上勝者寫歷史的定律,根本毫無正義與真相 可言,當頭來一點意義都沒有。 沒有人是完全冷血的,一個真正冷血的人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聽從其令。希特勒是個人,如同蔣介石儘管身居 高位,紀律嚴明,仍然有情緒反應,仍然需親自處理生活上的所有細節。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憎恨,竟以政軍的力量屠害猶太人,這點猶可議,不過世界各地至今仍未 平息的種族互殘問題,不正說明了這只是冰山一角罷了,是全世界人類待解決的問題,並無特殊之處。
當蘇軍的炮火已達柏林,驚醒猶做著第 三帝國大夢的希特勒,手下已無可以運用來抵擋蘇軍的軍團,這時希特勒的心態如何?這代表開戰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已確定失敗,願望的幻滅,促使心理產生自我欺 騙的反應。手下將領們雖然明瞭這樣的情況,但因大權集中一人、納粹愛國主義的無限上綱作祟,只能在一旁靜待事情發展,靜候最後一刻的來臨。當我們看著希特 勒在盛怒之下,對著將領們用力點頭大聲咆哮,活像一個蠻不講理的老人家,多少人不動其惻隱之心?這是一個真人的表現。罹患阿茲海默症而不停顫抖的手,每每 藏在身後,避免影響身為元首的威信。如同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家,為了事業的持續,只能隱藏病痛,強作鎮定。
不論自殺的動機為何?希特 勒選擇不逃離柏林,而在地堡裡舉槍自盡,並吩咐手下將屍體火化,不讓盟軍取得,這樣的行為還是需要一定的勇氣支撐。全片後半段是悲壯的,在蘇軍來臨前十幾 個小時,希特勒與其妻自殺,小孩也被毒死。德國官員有人選擇逃離,有人選擇留下來處理後事,不論選擇為何,情操各自顯現。本片取材自希特勒當時秘書的回憶 錄,目前仍在人世,以秘書的口述開始,也以口述結束。希特勒傳奇在人類恆久的歷史上只被視為單一事件,功過在各人心中自有論斷,雖有團體批評將希特勒演得 過於人性化,但那些批評者本身代表的就是某方的利益團體,有失公允。我認為人畢竟是人,將絕望而死的人性坦白表露,並無不對之處。不能因為他生前的決策造 成重大錯誤,就將有關他的一切大小事情全部歸為邪惡,這反而是盲目而無理的暴力認定。
「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
西方受基督教影響,對人死後的世界分為天堂與地獄;在人間為善的人上天堂,為惡的下地獄,死後自有審判。善與惡之爭,是上帝與撒旦在人間代言者的戰 爭。人類的靈魂是如此脆弱,容易受到利用,因此成為善惡的執行者。這些執行者是混種天使與惡魔,披著人形的外衣混雜在人群裡,執行被賦予的任務。以上是本 片所陳設的陰陽背景。 Constantine生來就具超能力,能一眼識破這些混雜在人群中的惡魔。這樣的天賦讓他感到痛苦,曾試圖自 殺了斷,被地獄退回人間,而他又進不了天堂。因此他決定以剷除人間所有惡魔,換取進入天堂的資格。無奈天堂之門的把關者Gabriel並不領情,數落他一 番,讓他感到灰心。就在此時一對雙胞胎姊妹的出現,讓他決定做最後一搏。
這樣詭異的劇情,需要觀眾心中先接受上帝與撒旦自有史以來從未停止的爭端,才能瞭解內容的意義。兩者的爭戰巧妙地在人間形成一種平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勝出,Constantine有使命感要維護這種平衡,卻又有私心想進入天堂,這樣矛盾的心態讓他一度以酗酒抽煙度日。
驚 訝的是片尾撒旦以人形現身,看起來活似黑道人物,卻穿著純白的西裝,打破一般人對惡魔應該是一身黑衣的想法。撒旦法力無邊,親自下凡將 Constantine帶入地獄,Constantine自然不是對手。卻在千鈞一髮之際選擇將他留在人間,並把偷溜到人間遊蕩的撒旦之子帶回。原來撒旦 也有兒子,就像耶穌是上帝之子一般,提供我們作另類思考。
正與邪所形成的平衡,正被邪惡的魔鬼破壞中。Constantine沒有其他選擇,只得扮起救世英雄,雖心不甘情不願,卻也歪打正著,奮力逐退人間惡魔。終於換來進入天堂的門票,一償宿願。
「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
幻滅,是否是成長的開始?
對許多人而言,是的。小時候的我們曾如此相信童話故事裡的情節,稍長,才體認所有的故事都只是故事,只是編出來讓我們乖乖入睡、乖乖聽話、或乖乖學習用的。我們不再相信童話,不再有幻想。
聖誕老人,白色長長的鬍鬚,穿著紅色聖誕老人裝,戴著紅色聖誕帽,在寒冷的北方極地生活。只有聖誕夜那天,會根據這一年間每位小孩的表現,在小孩入睡後的夜晚,悄悄從煙囪進入,放下聖誕禮物後離開。我曾經相信這麼一個故事,因為小時候確實曾在某一年聖誕節早晨醒來,在床邊發現我最喜歡的機器汽車玩具。父母說是昨天晚上聖誕老人給的,我深信不疑。
Chris Van Allsburg在1985年出版的童話The Polar Express,伴隨年輕一代的西方人成長。聖誕老人的傳說,在孩子懂事年齡越來越早的趨勢下,即將成為遺跡。本片由Robert Zemeckis執導,將童話化為電影動畫,以逼真的3D立體畫風,加上Tom Hanks對許多角色的配音,重現聖誕老人的一切事物。
聖誕老人住的極地國度裡,有上萬個精靈(Elf)生活著,負責禮物的準備、檢驗孩子們的行為等工作。本片將幻想以動畫型式呈現,讓眼睛真實看到極地世界的一切,讓人們願意去相信。只有相信的人,才能夠聽到雪橇上銀鈴所傳出的叮噹聲。小男孩原本對凡事懷疑,缺乏信任,聖誕老人的傳說對他而言就像過往雲煙。但偶然跳上一列通往北極的特快車,通往夢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重拾對聖誕老人的信任,因而聽得到銀鈴的鈴聲。
只要肯跳上夢想的列車,無論列車將駛向何處,至少開啟了奇蹟發生之門。只要堅定信念,堅持理想,夢想就有可能實現,幸運之神就有可能眷顧。相反的,沒有幻想、不再擁有理想,不再為理想奮鬥的人,不論運氣再好,幸運之神也只能擦身而過,因為祂將不得其門而入。
那位極富個性的列車長,就像是每個人生命中的貴人,把你帶往夢想成真的境界。那位常常在寒冷的車頂上燒火彈琴的人,其實是個鬼(Ghost),雖然神出鬼沒,但常在危險中伸出援手。人的生命中也許處處充滿危機,但冥冥中有一個無形的力量在旁協助,將你導回正途,化險為夷。列車長是站在明處的貴人,鬼是處於暗處的貴人,只要你堅持信念,他們將一左一右相伴,促使奇蹟發生。讓我們與夢想一齊起飛吧!
「香料共和國」(Politiki kouzina; A Touch of Spice)
政治對立造成人民的家庭悲劇,一直是感人肺腑的題材。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局勢,仍是烽火不斷,只是縮小為區域性衝突罷了。位於歐亞接縫處的土耳 其、希臘兩國,自1821年希臘獨立至今,兩國長久以來為了愛琴海諸島歸屬問題,及塞浦勒斯島上土裔與希裔族群爭端,不時爆發衝突,積怨頗深。這部希臘 片,描述六○年代,一個原本生活在土耳其轄下伊斯坦堡的希臘裔家族,卻因政教衝突而家人被迫分離的故事。 Fanis的爺爺 Vassilis在伊斯坦堡開設香料店,因此Fanis從小就對各種香料瞭若指掌並練就一身好廚藝,還得到一個兒時玩伴Saime的青睞。無奈希土交惡, 信奉東正教的Fanis家族被迫分開,Fanis父母及自己被土耳其驅逐出境,只得到雅典謀生。從此Fanis與爺爺長期分離,也漸漸失去Saime的消 息。及長,Fanis已成為一個天文物理學教授,濃濃的鄉愁驅動他對爺爺的思念,但相隔35年後再度回到伊斯坦堡,卻是為爺爺送葬,並得知小時玩伴 Saime已嫁作人婦。Fanis甚麼都沒有獲得,兩手空空的他只能繼續寄情於天文。
「肉桂像女人,甜蜜帶點苦澀,讓人又愛又怕。」 「辣椒像太陽,熱情帶點火爆,讓人愛得發暈。」Vassilist從小對孫子Fanis的教導,讓Fanis年紀輕輕就精於廚藝,啟動濃郁的鄉愁,將對故 鄉之情寄託於食物的烹調之中。毫無特權的他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不合理,只有全部逆來順受,默默地以無言來做無關痛癢的最微弱抗議。搬去雅典的他一家三 口,被希臘視為土耳其人;但土耳其卻視他為希臘人而予以驅逐,這種族群撕裂與國籍認同的強烈矛盾,深深地烙印在Fanis的一生中,歷經35年仍未消逝。
土 耳其信奉的回教,與希臘的東正教迥然不同。片中時而迴盪著回教風格的頌經聲,圓頂的清真寺建築,轉眼間化為希臘正教尖頂建築,與基督教聖歌音樂,讓觀眾神 遊當地奇異風光,算是額外收穫。劇情發展並沒有對當時政治狀況作任何批判,只是由Fanis一家人的遭遇,讓觀眾自行作更深入的省思。結尾Fanis再度 回到小時玩耍的閣樓,以掉落的香料粉幻化成天體的運行,似乎正說明對人生無常的無力感,渺小的個人只能順應命運的強力安排,只有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是唯 一可以抓得住的東西。
「尋找新方向」(Sideways)
一個禮拜的加州品酒之旅,成為Jack告別單身生活最後的狂歡行,及Miles擺脫離婚陰影重新找尋真愛的心態轉折點。 加州是 葡萄酒生產重鎮,廣闊的葡萄園讓人心曠神怡,在片中帶領我們神遊當地。換個地方,換個心情。這讓我想起另一部片「托斯卡尼豔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同樣是以轉換空間的方式治療原本的哀傷,只是主角由美麗的Diane Lane,換成兩個心懷不同目的的大男人。
Miles是個其貌不揚、默默無聞的中學教師,夢想出版自己的小說卻不斷碰壁,加上兩年前的婚姻失敗,讓他怯於接觸人群,走出陰影。他就像他最喜歡的葡萄品種Pinot Noir般,皮薄易碰碎,容易染病,需要無時無刻細心照料下才能長成。
Jack跟他完全相反,是個帥帥的演員,不乏女人主動投懷送抱,卻在結婚前夕對走入禮堂感到不安,因此欲利用最後「自由」的一個周大肆狂歡。Miles與Jack個性迥然不同,要不是當時同是加大的室友,兩人看起來似乎很難是一對好朋友。
外表缺乏魅力,擁才華卻感嘆懷才不遇的Miles,從Jack口中聽到前妻再婚懷孕的消息,心情陷入谷底。為了對心儀的Maya誠實而吐露Jack即將結婚的事實,導致兩對戀人關係瓦解,Miles與Jack的友情瀕臨破裂邊緣,遭到嚴酷的考驗。
誠實是上策。Jack終於順利完成婚禮,只是個人覺得Jack與Stephanie的邂逅,似乎在那一刻間也是真心的,這樣的男人在婚後可能隨時有出軌的危機。Miles的破壞,只是治標,沒有治本。而Miles終於等到Maya善意的回應,後面留給觀眾想像空間。
畢竟是愛情喜劇,只要有短暫的美麗,就演出那段短暫美好的時刻吧!電影短短一小時多的時間,只能展現片刻,無法追蹤後續。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人生就是這樣一段段的片刻拼湊起來的,如果能讓每個片段都儘可能美好,誠可謂幸福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