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Borat)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喜劇,片中對話遊走在猶太人、大男人主義、和宗教等禁忌話題之間。哈薩克的社會風俗是否是這樣,我也不太確定,但第一人稱的描述有很逼真的真實感,惹得哈薩克政府出面澄清,倒也值得一提。
演出Borat的那位Sacha Baron Cohen,是英國一齣喜劇影集的主角,Borat是他創造出來的人物,只是現在拍成了電影。Borat是哈薩克人,歐美對於哈薩克這個位居中亞內陸的國家,有些陌生。相對的,在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對於影響日增的美國也越感興趣。本片描述哈薩克記者Borat被派往美國拍攝一部紀錄片,目的是學習美國先進的一切,用來改善哈薩克人的生活。
電影精神如同鄉巴佬入城一般,兩國社會文化的差異更甚於鄉下與城市,因此許多笑點由此而生,再被大幅度誇張。片中許多角色都是演員本人的真名,就像在拍攝紀錄片一樣。Borat懷著重要使命到達美國紐約,卻在電視中看見Pamela Anderson的廣告而愛上了她,恰好這時傳來他老婆去世的電報,Borat改變心意決定長途跋涉到加州尋找Pamela,此轉變也讓劇情冒出更多可發揮的空間。
無厘頭的笑料,除了博君一笑外,也襯托出美國文化值得省思的地方。虛偽的內外與冗繁的程序,雖然使Borat幾乎把所有遇到的美國人都得罪了,尤其以美國國歌旋律套上哈薩克國歌歌詞那一段,最為突顯。文化無好壞,只有強弱勢之別,或許讓我們瞭解到,對於現今最強勢的美國文化,應該多一份省思與收斂;對於弱勢或少數族群的文化,應該多一點寬容與尊重。
出處: 祖魯影箴-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Borat)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