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

1997年8月底9月初,黛安娜王妃的驟然車禍喪生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狗仔隊緊迫盯人的瘋狂行徑成為大眾攻擊的對象。對於這位已經和查爾斯王子離婚,已非皇室成員的黛安娜來說,舉手投足間仍是媒體寵兒,世人對黛妃的愛戴,並沒有因為她的離婚而消逝。但英國皇室的立場剛好相反,婆媳問題的影響浮上抬面,黛妃死後短短七天的時間,Elizabeth II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嚴酷挑戰。
這段理應屬於皇室的隱私,在編劇鍥而不捨訪問所有相關當事人後,以最可能的方式展現出來。Elizabeth以婆婆的角度,對離婚的媳婦自然不會有甚麼好感,況且黛妃已非皇室成員,起初自然想辦私人喪禮就好,老公、公關等也支持她。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放在白金漢宮大門前方的花束堆積成山,輿論也明顯地偏向黛妃,民眾對Elizabeth等皇室成員仍在度假,未趕回倫敦處理後事漸感不耐。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Tony Blair試圖維護皇室的尊嚴,協助皇室與民眾獲取共識,但眼看民眾的情緒未被撫平,只有強烈地「建議」 Elizabeth女皇應當做的事項,對於皇室在英國人心目中地位的維持極具貢獻。
歷史的重現一般都牽涉到看事件的角度,以及立場問題。在本片中所呈現的,是Elizabeth為了維護皇室傳統,盡可能不讓黛妃的死影響生活作息,低調處理,畢竟黛妃不是皇室成員,於法和Elizabeth是無關的。但是後來輿論的發展讓她無奈地察覺到,是否自己已和民眾的想法距離太大,民眾要的並不是有威嚴的皇室,而是有人情味的女王,不得不同意Blair的建議,立刻回到倫敦,發表正式聲明,降半旗哀悼,並舉行隆重的公開葬禮。這之間我們看到女王對傳統榮譽的堅持,和不得不改變的無奈。前半部以為本片的立場在詆毀女王,後半部才瞭解反而是在宣揚一個不被丟進歷史洪流的Elizabeth II,的確有過人之處。
首相Blair在片中幾乎是正義的化身,以壓倒性高票當選首相的他,政策不能脫離民意,但又瞭解Elizabeth女王的處境,因此盡量做到兩全其美。直到最後的關鍵時刻,仍拯救女王榮耀於一時,實際上他是操縱了Elizabeth,但只要Elizabeth沒有被操縱的感覺,皇室仍擁有英國民眾的尊重,那就是事情最好的發展了,不是嗎?
查爾斯王子的態度就耐人尋味了,他是比較聰明的角色,與民眾接觸較頻繁的他很早就察覺民眾的觀感,不斷建議依附民眾的想法處理,在這個事件上贊成Blair的處置方向。
其實我看完本片的感覺,是沒有實權的皇室,又要維護尊嚴,又沒有行使的權力,實在有些可憐,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在英國歷史上政權下放到民選首相,是當時皇室所同意的,也是民主風潮下不得不然的結果。虛位元首還能在歷史上存活多久,不得而知,Elizabeth的無奈,卻在你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出處: 祖魯影箴-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