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9

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

1997年8月底9月初,黛安娜王妃的驟然車禍喪生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狗仔隊緊迫盯人的瘋狂行徑成為大眾攻擊的對象。對於這位已經和查爾斯王子離婚,已非皇室成員的黛安娜來說,舉手投足間仍是媒體寵兒,世人對黛妃的愛戴,並沒有因為她的離婚而消逝。但英國皇室的立場剛好相反,婆媳問題的影響浮上抬面,黛妃死後短短七天的時間,Elizabeth II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嚴酷挑戰。

這段理應屬於皇室的隱私,在編劇鍥而不捨訪問所有相關當事人後,以最可能的方式展現出來。Elizabeth以婆婆的角度,對離婚的媳婦自然不會有甚麼好感,況且黛妃已非皇室成員,起初自然想辦私人喪禮就好,老公、公關等也支持她。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放在白金漢宮大門前方的花束堆積成山,輿論也明顯地偏向黛妃,民眾對Elizabeth等皇室成員仍在度假,未趕回倫敦處理後事漸感不耐。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Tony Blair試圖維護皇室的尊嚴,協助皇室與民眾獲取共識,但眼看民眾的情緒未被撫平,只有強烈地「建議」 Elizabeth女皇應當做的事項,對於皇室在英國人心目中地位的維持極具貢獻。

歷史的重現一般都牽涉到看事件的角度,以及立場問題。在本片中所呈現的,是Elizabeth為了維護皇室傳統,盡可能不讓黛妃的死影響生活作息,低調處理,畢竟黛妃不是皇室成員,於法和Elizabeth是無關的。但是後來輿論的發展讓她無奈地察覺到,是否自己已和民眾的想法距離太大,民眾要的並不是有威嚴的皇室,而是有人情味的女王,不得不同意Blair的建議,立刻回到倫敦,發表正式聲明,降半旗哀悼,並舉行隆重的公開葬禮。這之間我們看到女王對傳統榮譽的堅持,和不得不改變的無奈。前半部以為本片的立場在詆毀女王,後半部才瞭解反而是在宣揚一個不被丟進歷史洪流的Elizabeth II,的確有過人之處。

首相Blair在片中幾乎是正義的化身,以壓倒性高票當選首相的他,政策不能脫離民意,但又瞭解Elizabeth女王的處境,因此盡量做到兩全其美。直到最後的關鍵時刻,仍拯救女王榮耀於一時,實際上他是操縱了Elizabeth,但只要Elizabeth沒有被操縱的感覺,皇室仍擁有英國民眾的尊重,那就是事情最好的發展了,不是嗎?

查爾斯王子的態度就耐人尋味了,他是比較聰明的角色,與民眾接觸較頻繁的他很早就察覺民眾的觀感,不斷建議依附民眾的想法處理,在這個事件上贊成Blair的處置方向。

其實我看完本片的感覺,是沒有實權的皇室,又要維護尊嚴,又沒有行使的權力,實在有些可憐,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在英國歷史上政權下放到民選首相,是當時皇室所同意的,也是民主風潮下不得不然的結果。虛位元首還能在歷史上存活多久,不得而知,Elizabeth的無奈,卻在你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出處: 祖魯影箴-黛妃與女皇 (The Queen)

2007-01-26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Borat)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喜劇,片中對話遊走在猶太人、大男人主義、和宗教等禁忌話題之間。哈薩克的社會風俗是否是這樣,我也不太確定,但第一人稱的描述有很逼真的真實感,惹得哈薩克政府出面澄清,倒也值得一提。

演出Borat的那位Sacha Baron Cohen,是英國一齣喜劇影集的主角,Borat是他創造出來的人物,只是現在拍成了電影。Borat是哈薩克人,歐美對於哈薩克這個位居中亞內陸的國家,有些陌生。相對的,在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對於影響日增的美國也越感興趣。本片描述哈薩克記者Borat被派往美國拍攝一部紀錄片,目的是學習美國先進的一切,用來改善哈薩克人的生活。

電影精神如同鄉巴佬入城一般,兩國社會文化的差異更甚於鄉下與城市,因此許多笑點由此而生,再被大幅度誇張。片中許多角色都是演員本人的真名,就像在拍攝紀錄片一樣。Borat懷著重要使命到達美國紐約,卻在電視中看見Pamela Anderson的廣告而愛上了她,恰好這時傳來他老婆去世的電報,Borat改變心意決定長途跋涉到加州尋找Pamela,此轉變也讓劇情冒出更多可發揮的空間。

無厘頭的笑料,除了博君一笑外,也襯托出美國文化值得省思的地方。虛偽的內外與冗繁的程序,雖然使Borat幾乎把所有遇到的美國人都得罪了,尤其以美國國歌旋律套上哈薩克國歌歌詞那一段,最為突顯。文化無好壞,只有強弱勢之別,或許讓我們瞭解到,對於現今最強勢的美國文化,應該多一份省思與收斂;對於弱勢或少數族群的文化,應該多一點寬容與尊重。

出處: 祖魯影箴-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Borat)

2007-01-24

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溫馨感在本片的呈現很奇怪,這一家子的組成份子個性複雜多變,幾乎永遠在吵鬧中決定每一件事,但卻仍舊散發幸福的感覺。本片的精髓就在這兒,幸福,並不一定非得溫柔和善不可。

Richard(GregKinnear飾演)是這一家的男主人,是個擅於演說的作家,期盼以獨特的贏家論述吸引讀者,出書並一砲而紅,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Sheryl(Toni Collette飾演)是他的太太,但意見卻常常與他相反。兒子Dwayne(Paul Dano飾演)從小立志進入空軍學校學開飛機,為了達成這個志向,以尼采為師不開口說話,直到達成願望,因此與他人的溝通不是比手劃腳,就是用寫的。父母雖然覺得怪,但也以兒子的毅力為榮,尊重他的決定。Olive是Dwayne的妹妹,圓圓胖胖卻喜歡和美國小姐一樣在台上表現自己。他們還有一個玩世不恭的爺爺,吸毒又好色;不過反正爺爺年紀大來日無多,夫妻倆選擇放任,讓爺爺自由自在度過老年生活。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一切是那樣美好。

Olive的舅舅Frank(Steve Carell飾演)因感情問題自殺未果,被Sheryl接到家中暫住。小妹Olive有一項絕佳的機會,可參加遠在美國西岸加州舉辦的兒童選美比賽「Little Miss Sunshine」,這一家人包括還在療傷中的Frank,全部搭乘一部Richard駕駛的老式小公車,從東岸到西岸完成Olive小小的願望。故事的主軸於焉展開。

父母對於兒女的希望,總是盡力去達成,往往不計成本。想起我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經驗,只為了一圓當時很紅的哈雷彗星夢,父親帶我千里迢迢從最北到最南的墾丁,只希望能讓我看一次彗星。那時尚無電腦網路,資訊取得差,實際上到達墾丁並沒有看到甚麼,但這就是天下父母心。Olive也在父母這樣的心態下,全家一起陪同前往加州,途中發生了許多事情,正考驗著這一家人的凝聚力。

長途跋涉,老爺車在寬廣的州際公路間發生故障,必須用推車的方式發動。全家人一起推車,是一種團結合作的精神。老爺爺,也不幸在途中壽終正寢,怎麼辦?若立即處裡的話Olive的比賽就來不及參加了。父親選擇從醫院偷走屍體,非達成目的後再行處理。途中Richard得知書本並不印製發行,發財夢碎,又與太太爭吵,但仍舊繼續向前。此時,讓Olive參加比賽成為這一家人最大的精神支柱。Dwayne也出事了,他在途中發現自己有色盲,色盲別說開飛機了,連開車都不行,他的意志突然崩潰,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這一家人正處於多事之秋,即使趕到比賽會場,也差一點因為超過截止時刻三分鐘而無法參加。這麼多的問題,他們總是一齊面對,一齊解決。我發現,吵鬧就是他們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不吵,就無法溝通。這一家人的幸福,就建立在不斷進行溝通的現實上。

全家人一起推車前進,車子啟動後一個個跳上車的畫面,是本片的經典鏡頭,象徵這一家人齊心合力的態度。回家了,仍舊有一卡車的問題懸宕待解;任何一個普通家庭,不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嗎?重要的是成員的態度,是吧?

出處: 祖魯影箴-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7-01-22

大家來我家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這是一個真實的美國現場廣播節目,由原本就能說會唱的Garrison Keillor改編,外加他還親自擔任片中廣播節目主持人G.K. (Garrison Keillor的縮寫)的角色。年事已高的Robert Altman擔任導演,他把重要工作都交給Garrison Keillor,不難看出倚重的程度。Garrison也不負期待,將全片改編得像是Altman對多年電影事業的心情寫照。

這可以說是「沒有劇情」的實驗作品,主要呈現的就是一齣現場廣播節目的最後匯演,幕前幕後的真實記錄。因為是最後演出,成員們自然回味過往所有有關此節目的記憶,意外扯出許多不為人知的事件。過去的點點滴滴,不全然都是好的,反而是具爭議、有愛有恨、有不滿的事情較多。這些都在上台下台間,由節目歌手與工作人員口中穿插透露出來,我們看到自然流露的喜怒哀樂,看到即使在後台有所衝突,上台時間一到還是秉持敬業精神,毫不受影響地上台演唱。

飾演Johnson Sisters的Meryl Streep和Lily Tomlin,以及飾演小妹的Lindsay Lohan,都是演技派或影歌雙棲的明星,但他們在本片只是回憶過往的一份子,當然有他們自然的呈現,才能讓幕前幕後的情況如此真實。即使演出中途一位老演員去世了,現場播出的節目還是不能停止,持續前進,雖然可能被指責為無情,但現場節目就是這樣。

像幽靈一般出現的白衣女子,由Virginia Madsen飾演,原來真是個天使,來帶走死去的人。她變成天使,也和此節目有關,因為聽節目中的笑話聽得入神而連車帶人摔落稻田,回天乏術。這廣播節目的影響,可見一斑,不過她的出現不是好事。我永遠記得當六年後幾位演員相聚,討論告別演唱會時,白衣女子此時突然進門,現場人人一臉錯愕的神情。

人終歸會走,節目總有結束的一天,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人事物無永恆存在是人世間的定律。現在的我們回憶過往的是非黑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成為記憶的一部份,宜牢記於心。

出處: 祖魯影箴-大家來我家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2007-01-21

冥王星早餐 (Breakfast on Pluto)

性別倒錯與坎坷身世,交織出一部史詩般的奇人傳記。Cillian Murphy在「吹動大麥的風」裡還是正氣凜然的愛爾蘭愛國者,在本片卻搖身一變成為女性扮裝癖的無主孤兒,角色變化之大令人訝異。導演Neil Jordan稟承一貫風格,將錯綜複雜的關係全導入一部片裡,觀眾只得在許多面向的同步影響下,領略事件曖昧不明的發展與變化。

愛爾蘭從18世紀以來,一直在隔鄰強大英國的陰影下存活著,英國的富足多少提供愛爾蘭人一部份的經濟幫助,但政治上的壓榨又引發愛國志士的反抗,至今未休。這樣的情勢下,Patrick的母親遺棄他後遠赴倫敦發展,他成長的過程中也受到愛爾蘭共和軍的影響,甚至在爆炸案中被英國警方誤認為反抗份子,都不足為奇,造就他獨特卻有些悲慘的一生。在女性裝扮的癖好下,家鄉早已容不得他,只有隻身到處流浪,經歷幾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總是失敗了,但並未打倒他。因為他的心中有一股強大的信念支撐著他:他要尋找印象中踏上電車離去的媽媽。他偶然間聽說冥王星上吃早餐的比喻,他深信總有一天能夠達到他的願望,儘管受盡委屈,仍藉由變裝來拉進他和母親的距離感。

其實是一個感人的棄兒尋母的故事,在性別錯置不見容於主流社會道德標準之時,尋母過程的坎坷即是上天註定。只是上天似乎開了他一個玩笑,讓他有幸偶遇他的母親,完成他一生的心願,卻又給得不完美。他不知道是否該介入母親現在這個再一般不過的家庭裡,他選擇默默站在一旁觀看,看著他的母親,看著母親平凡的一切,最後心滿意足地離開。他達到了心願,雖然不完美,但已足夠了。他重回孤獨毫無掛礙的自己,選擇過自己的人生,儘管容納他的世界是如此狹小,他仍舊勇敢不畏懼地走下去。

世界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大,每個人都承受社會人際間的眼光而辛苦生活著,活得快樂過得自在成為一種奢求。在冥王星上吃早餐,值得你我共同追求。

出處: 祖魯影箴-冥王星早餐 (Breakfast on Pluto)

2007-01-17

肥皂 (En Soap; A Soap)

獲得去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和最佳新銳導演銀熊獎殊榮的丹麥片「肥皂」,由新生代女導演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執導,一推出就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這部充滿濃厚傳統丹麥片的風格,以平實的拍攝方式呈現,像「肥皂劇」般連貫,但內容卻誇張而驚人。主角是社會中平凡的小人物,雖平凡又有些不平常,小小的不平常陰錯陽差碰撞在一起,讓主角的心靈產生強烈的激盪。

是三角戀嗎?說是又不是。一對陷於分手風暴中的男女,和一個即將變性為女人的男人,在小小的公寓中接觸了。這個對人生、對愛情產生疑惑的女人,名喚Charlotte,由演技派演員Trine Dyrholm飾演,為了與男友分手獨自搬進小公寓,卻因搬不動床而請男友來幫忙。男友因忿怒甩頭離開,Charlotte只得求助於樓下的Veronica。Veronica是個女性化的名字,是一位自認靈魂裝錯軀殼的男子,由性格男星David Dencik飾演,打扮穿著非常女性化,正等待政府機構的核准通知,以便進行變性手術。

Veronica的一場重感冒,讓原本平靜的一切開始有了不同。Charlotte藉照顧他與照顧狗寵物的機會更加認識了他,也不經意地把政府寄來的核准信件丟在角落一旁,讓Veronica有了時間與空間,和Charlotte展開從未有過的心靈接觸。

而Charlotte男友的一場暴力對待,讓Charlotte與Veronica之間蘊釀以久的情愫瞬間衝開。Veronica得以有機會照顧Charlotte,近距離生活在一塊兒,曖昧的情感在Veronica幫Charlotte裝好窗簾的慶祝中跨入禁區。當Charlotte向Veronica展現「女人真正的胸部」,讓Veronica觸摸一陣後,遊走在更親密行為的門口,此時突然將Veronica趕走,無意間再次深深傷害Veronica。

Veronica對Charlotte的感情是甚麼?按理Charlotte也不應對如此奇特的男人付出情感,這是特定時空下的特殊產物,也許只存在頃刻瞬間,但彌足珍貴,因為未來也許不會再有了。我們看到導演最後留了伏筆,讓觀眾們擁有自由想像的空間,自行尋找解答。本片令觀眾進入前所未有的心靈體驗,在性別混亂的境界中,對愛的形態與真諦能有另一番全新的認識。

出處: 祖魯影箴-肥皂 (En Soap; A Soap)

2007-01-15

風暴剋星 (Stormbreaker)

Anthony Horowitz的科幻小說在歐美相當有名氣,這是他最暢銷的Alex Rider系列第一集改編而成。這個系列在英美青少年讀者的心目中,其實已和哈利波特不相上下,主角16歲的Alex Rider更是新一代偶像,這或許是國情不同的台灣觀眾所不知的。

這樣的電影以青少年為預設的觀眾群,對台灣觀眾而言,重點在於欣賞一個普通少年因緣際會成為拯救世界大英雄的故事,和欣賞高成本的爆破、飛車追撞等動作場面。對成人來講,故事內容幻想成份高,缺乏真實感,早已習慣以電影手法塑造英雄的過程,劇情容易讓人感到乏味。

主角Alex Rider由新生代演員Alex Pettyfer擔綱,找來像Ewan McGregor、Alicia Silverstone等大明星客串演出,彌補卡司陣容。我想作為一部商業娛樂性電影,本片還算是差強人意吧!

出處: 祖魯影箴-風暴剋星 (Stormbreaker)

2007-01-12

超速先生 (The World's Fastest Indian)

傳記式電影,能夠激勵人心,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認同感。這部真人真事改編,展現一個年約60卻仍不斷追求夢想的機車手,如何從紐西蘭遠渡重洋,1967年在美國猶他州的Bonneville Salt Flats爭取到世界第一的殊榮。

成功的人總擁有令人無法置信的堅持,Burt Munro在家鄉人眼中有點怪,這個個性奇特的主角由常常飾演怪人的Anthony Hopkins擔任。其實Burt並不怪,雖然年邁,但對夢想仍有年輕人不可比擬的毅力。每個人都覺得以他的年紀應當做些較靜態的活動,每天在自己的小工作室裡敲敲打打改良他的Indian摩托車,和年輕人比賽摩托競速,似乎不太搭調。但不久便被他堅定的信念所感動,由於在紐西蘭已無對手,鄉民們支持他遠赴美國,參加全世界第一級的地面速度競賽。

再發現他成功的第二因素:天性樂觀,態度豁達。人和車要到達目的地,中途總有些突發狀況必須一一克服。車子運輸到美國上岸後,再拉往猶他州,雖然遇到挫折,譬如在州際公路上掉了一個輪胎等,他總不氣餒,憑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不耗多餘時間在怨天尤人上,不急不徐想辦法解決。即使到比賽前,才發現按規定要事先登記報名,差一點失去比賽資格,但以開朗的心態來面對仍讓事情出現轉機,終於順利參與比賽。樂觀,常有助於困難的解決,上天會特別眷顧。

據說他終身九次刷新紀錄,對追求速度的著迷程度真是天下間的特例。當然他不服老、不服輸的精神,更是常人無法比擬。看了成功者的傳記,是否也該反弓自省,行行出狀元,也許不必做到第一,只要能獲致某種成就,也算不枉此生。

出處: 祖魯影箴-超速先生 (The World's Fastest Indian)

2007-01-04

遇人不熟 (A Stranger of Mine)

獨特的敘事手法,使真相成為觀眾急欲探尋的目標。只是一夜間發生的事情,卻讓五個當事人情緒起伏不定,在真假朦朧間度過。

剛開始可能讓觀眾看得一頭霧水,隨著劇情移轉,呈現不斷地倒敘形態。任何時刻事實的真相,在稍後以另一人角度的敘事內容裡被挖掘。對事實不斷挖掘的過程,可能又產生新的疑惑,而此疑惑有待另人觀點來澄清。真理越辯越明,只待整部片看完,心中的疑問才全部解開。觀眾像辦案的刑警,一點一滴收集所有相關的線索,包括人事時地物的細節,直到豁然開朗,真相大白。

不得不佩服編導的功力,不必靠壯大卡司陣容來贏得矚目,巧妙的事件、精確的時間安排,讓事實從各種角度拼湊出來。沒有帥哥美女,只有引人入勝的解謎式劇情。獲獎,實至名歸。

出處: 祖魯影箴-遇人不熟 (A Stranger of 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