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31

「Cars」(Cars)

由玩具總動員導演John Lasseter執導,迪士尼動畫大片Cars以嶄新的題材,再次向觀眾的視聽感官挑戰。這部動畫小品,將所有的車輛擬人化,藉由賽車小黑馬Lightning McQueen的比賽過程,闡述除了爭取冠軍之外,競賽的真義和友誼的可貴。

「有沒有信心?」這是許多運動競技賽前,選手常被問到或捫心自問的問題,也常需配以宏亮的「有!」聲作為標準答案。自信絕對是任何競賽中擊敗對手的必要條件,但過度的自信膨脹為「自傲」,極端者目中無人,輕視對手及其他人,恐怕對競賽本身和其他如人際、生活方面形成負面效應。

McQueen從默默無聞,到被視為有實力奪冠的黑馬,這樣的情況本來就容易造成當事人不可一世的心態。這樣的心態反應在比賽中,連換輪胎、油料等維修作業通通不要了,反而對比賽成績造成影響。三人並列第一的結果,並沒有讓初生之犢的McQueen有深刻的體會與反省。

第一名的確是大多數體育競賽的目標,但不應視為「唯一目標」,培養並展現運動家的精神,往往才是影響一生成敗的重要目的。運動場的競技是一時的,個性的培育才是長期的。當勝者不自覺自我膨脹,遺忘「一山還有一山高」的真理,表現在生活上將是危險的。甚者影響人際,因為沒有人願意和高傲的人做朋友,無法獲得朋友真心的支持,又失去了成功的要件。

最後以McQueen自願放棄唾手可得的冠軍,幫助他人完成比賽為結尾,多少讓觀眾吃了一驚。沒有非常之演出,表現不出McQueen大澈大悟的決心。任何競賽並非只以取得冠軍為目的,友誼與同理心的堅持,是McQueen體會到更值得贏得的價值所在。

出處: 祖魯影箴-「Cars」(Cars)

2006-07-26

「關鍵密碼」(Lucky Number Slevin)

巨星雲集的寫實驚悚片,題材是黑道仇恨,但氣氛的營造卻多了些趣味,可說是把暴力美學運用得宜的一部娛樂性大片。

Josh Hartnett是本片第一男主角,也是片中最具關鍵性的人物,他飾演的Slevin,大部份時間是一位運氣糟透的代罪羔羊,無意間介入兩大黑道勢力「The Boss」(Morgan Freeman飾演)和 「The Rabbi」(Ben Kingsley飾演)之間的恩怨,不得不採取走一步算一步的策略生存下去。他的臉原本就一付單純無辜樣,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角色會起甚麼重要的作用。

像活潑鄰家女孩般的劉玉玲,飾演Slevin的鄰居Lindsey,自負於一點偵探頭腦,不時暗中查訪失蹤的Nick Fisher下落。與Slevin對手戲不少,精湛的演技幾乎把配角提升到與主角們平起平坐的地位。

Bruce Willis飾演的殺手Goodkat,是個神秘人物,全片出現的時間不多,來無影去無蹤,原是The Boss聘來暗殺The Rabbi兒子的殺手,但他和The Rabbi似乎又進行著某種交易,左右逢源見縫插針。原本Slevin看似為Goodkat在手中擺弄的一顆棋子,但最後的答案揭曉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對白的幽默風趣,卻又參雜著血腥暴力,有時讓人會心一笑,下一刻卻又轉為嚴肅。大部份時間焦點一直在Slevin身不由己地執行開槍殺人、和替人還債的事件,但電影開頭預先演出的賽馬賭博,導致家破人亡的鏡頭,也不斷提醒觀眾所預留的謎題線索。Goodkat不時出現,讓人高深莫測,卻理不出頭緒。

接近片尾的大轉折,當然是本片謎題揭曉的重點。見山不是山,見林不是林,所有前面發生的事件,都是有心人士精心策劃的結果,安排得恰到好處無人起疑,讓兩大巨頭同時失手被擒。原來從The Boss的兒子被殺開始,一直到The Boss找Goodkat暗殺The Rabbi的兒子復仇,Goodkat讓Slevin代為執行暗殺任務為止,都是幕後藏鏡人所掌握的過程。兩大巨頭間的恩怨並非真正的重點,真正的目的在於有人為了復仇必須同時搞垮他們兩個。

解謎般的電影,總是讓謎題到最後一刻才揭曉,越難讓觀眾猜到真相越好。因此電影前段的鋪陳必須盡量隱藏解答,但又必須使發生的所有事情合情合理,不留破綻。解謎的劇情娛樂性高,觀眾在產生「原來如此」的驚嘆下滿意地走出戲院,我想就值得了。

出處: 祖魯影箴-「關鍵密碼」(Lucky Number Slevin)

2006-07-24

「禍水」(Water)

傳統與宗教對人類的約束性,往往大於想像。當時代正進行大轉變的時刻,在守護傳統信念與新潮思想之間,尺寸如何拿捏與選擇,不斷驗證與衝擊著當時的人們。以1930年代的印度為時代背景,那正是印度偉人甘地崛起的時刻,印度寡婦仍遵守著兩千年前,印度教裡傳說的人類始祖摩奴(Manu)所制定的摩奴法典(Manu-smrti)的規定,過著如半死之人的生活。誰能改變千古流傳的堅強信念?拯救寡婦出生天?

據說印度教認為妻子是丈夫的一部份,死了丈夫的婦女等於半個死人,而且還視她們為不潔的、不吉的。她們的餘生可以有三個選擇:一、跟丈夫一起死;二、改嫁給丈夫的兄弟;三、進入寡婦之家繼續生存到死為止。天啊!這三個選擇等於宣判半個死刑一般,毫無人道可言,但在視印度教為國教的印度人民心中,已是習以為常之事,身為寡婦的婦女們千百年來只能默默承受。宗教的力量是無比巨大,讓信仰者願意做任何事,即使全然不合理或慘無人道,一樣堅定信守。如同台灣民間信仰中,仍有人深信喝下參有香灰的水能治病一樣,雖荒謬卻深信不疑。

為了突顯對寡婦規定的嚴苛,本片以一個八歲就成了寡婦的小女孩Chuyia為代表,透過Chuyia道盡這一切的不合理。一個天真的孩童,怎瞭解何謂守貞?她連青澀的男女之情都未曾體驗過,人生還沒開始就被剝奪殆盡,要在全是寡婦的寡婦之家度過一生。而寡婦之家為了財務問題,還不得不讓某些婦女偶爾充當妓女賺錢,這麼黑暗的地方,竟是一個小女孩預定生活一輩子的環境?

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Kalyani,因緣際會認識了身為律師的Narayan,Narayan擁有新時代思想,深信甘地能帶領印度走向進步,堅持不合理的傳統必須打破。雖然他的父母屬於傳統守舊者,但他仍決定和一見鍾情的寡婦Kalyani結婚。對Kalyani來說,決定結婚更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毅力,在背負沉重的傳統包袱下,她在最後關頭退卻了,而退卻的結果不是回復舊觀,而是毫無退路只有一死而已。Kalyani的死,代表改變傳統價值的困難程度,巨大到你我都無法正確評估。社會傳統價值的改變,是需要犧牲無數生命,一點一滴累積換來的。即便是廿一世紀的現在,印度仍有上千萬寡婦,正接受印度教傳統規範的制約。

甘地在車站的一席話「真理就是上帝」,點醒千千萬萬的印度人。不是上帝制定法典讓我們遵守,而是真理在哪裡,上帝就在那裡。新時代的思維應該要注重人道精神,讓人類獲得自由,並合理化規範人們的行為。死守著一部千年法典,只會製造出更多的人間悲劇。

出處: 祖魯影箴-「禍水」(Water)

2006-07-23

「王的男人」(왕의남자)

以描寫同性間情誼的「斷背山」一片爆紅,其後同樣以同性情誼為主題的電影多少受到影響,也無形中被拿來和「斷背山」比較。「王的男人」是韓國新進的古裝片,以五百年前李氏王朝的出名燕山君為時代背景,一對以雜耍為生的「賤民」張生和孔吉,受到賞賜進宮為燕山君演出,扯出一段包含宮廷內鬥與同性愛恨的複雜關係。

歷史諷刺的是,往往君之下有較多值得記錄的故事,時勢造英雄,承平時期反而沒有令人動容的事件。之前「大長今」連續劇紅遍台灣,片中主角的父母也是在燕山君對士人的迫害中雙亡。我們總記得歷史上的君,卻對無為而治的承君王沒有甚麼印象。

貧賤與富貴,在歷史上是分道揚鑣的兩條線,正史常以記錄富貴的上層階級事件為主,而野史則反之。當兩者接觸碰撞而出的火花,往往可以是驚天動地。張生和孔吉,以及六甲、七德、八福這幾個以雜耍為生的戲子,反映社會底層階級的生活,他們雖然只能求最基本的溫飽,卻樂天知命,不知政治為何物。以民間傳說的宮廷愛慾為演出題材,也不過為搏君一笑,賺取微薄利潤為生而已。只是在那個尚不知何謂「言論自由」的時代裡,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充滿危險的。

進宮對於嚮往榮華富貴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條捷徑,但他們的進宮,卻是為了求生不得不做的事。因為孔吉在關鍵時刻急中生智倒立演出,讓很少展露笑容的燕山君開懷大笑,讓這群戲子不旦撿回一命,還留在宮中以供君王取樂。這原本是件好事,但燕山君對時常反串飾演的孔吉特別寵愛,也讓深藏心中多年同樣喜歡孔吉的張生心生警惕,常思索離開王宮。

張生與孔吉的「戀情」,或許在那個同性之愛毫無生存空間的時代不應稱為「戀情」,是只能做不能說的禁忌。從張生為了孔吉忍受前雇主的毒打,與孔吉為了張生失手殺害雇主,可看出兩人之間堅毅無比的深情。導演故意安排兩人同床卻沒有肌膚之親的鏡頭,象徵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低調姿態;而燕山君因為喜愛孔吉,原寵妃綠水因此失寵,醞釀綠水陰謀除去孔吉的心機。

張生再次為了救孔吉而招致烙眼之刑,孔吉也因此割腕自殺未成。內侍官處善進諫燕山君,卻反被辭退還鄉,為明志在宮中上吊自殺。民間暴動未止,宮中仕宦逃散,情勢已不可止。燕山君和綠水妃卻仍在宮中看著張生與孔吉演出的最後一場戲,在這場「訣別戲」中,兩人相約來世再為戲子,再續今生之緣,令人無比感動。全片在反抗民眾攻入王宮中結束。

出處: 祖魯影箴-「王的男人」(왕의남자)

2006-07-16

「戀之門」(恋の門)

這部以日本時下動漫界為背景的愛情喜劇片,如果沒有事先對動漫文化有粗淺的認識,可能很難看得下去。導演以誇張的拍攝手法,在若干瘋狂動漫迷與漫畫家之間變換,我們在同人誌的世界裡,看到他們的執著與期盼,也許不一定認同,但很難不心生佩服。

以石頭做漫畫?這是瘋狂的想法,是小眾中的小眾,自然也難以獲得主流市場的認同,松田龍平飾演的蒼木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是藝術家的個性,執著於自己全心投入的藝術形式,雖然沒有人看得懂,也沒有人會出錢買,但他仍選擇繼續堅持。酒井若菜飾演的戀乃,是一名漫畫女作家,為自己的文思日漸枯竭而擔憂,在遇上蒼木門後生命有了轉折。他們兩個相互傾心,卻因為對藝術認知發生歧異而一直無法再進一步,戀愛之門到底該如何開啟?

同人誌(Cosplay)在台灣屬於陌生而少數的一群,一方面台灣的動漫市場沒有日本那麼大,另一方面奇裝異服的打扮也和社會風俗不容。這群因為愛好動漫而將自己妝扮成動漫人物的特殊嗜好,在日本可是一個龐大族群。而片中出現的配音比賽,是同人誌裡重要的活動,有時真的是一票難求。在他們心中,能在台上為自己景仰的動漫角色配音,是融合無限樂趣與獲致無上榮耀的最好方式。這一點恐怕是我們「圈外人」無法體會的。

最後的漫畫大賽,編劇巧妙地安排戀乃奪得大獎,而非蒼木門或毬藻田,我想許多觀眾都意想不到。戀乃得勝,免於成為兩個男人爭奪的戰利品,擁有伸張主觀意識的權利。慶功宴上,蒼木門終於將他所喜好的石頭藝術結合同人誌形式,和戀乃找到共同的道路,以其獨特風格開啟了戀愛之門。

出處: 祖魯影箴-「戀之門」(恋の門)

2006-07-10

「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

紙醉金迷的世界,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可謂各展所長,各顯神通。美國作家Rupert Holmes原著小說改編,在撲朔迷離的情況中,該如何找到兇殺案的真相?

Alison Lohman飾演的Karen O'Connor,以記者的身份參與15年前一件飯店內死亡案的追查。該案死者Maureen是當時當紅雙藝人組合Lanny MorrisVince CollinsFans,而且是死在他們下榻的房間浴室內。此案因沒有任何他殺證據而以自殺結案,但詭異的是在那之後,雙藝人組合就此解散分道揚鑣,名聲迅速殞落,留下一堆迷團。Karen深知只要解開這團迷霧並出書上市,必能一炮而紅,因此用盡一切手段挖掘事情的真相。

為了探查事情的真相,Karen有意無意地讓自己陷入LannyVince間的愛慾情仇,她和Lanny上床,卻遭不告而別;赴Vince處商談以一百萬元酬勞換取採訪出書權,卻遭下藥迷魂,無法自拔。他們之間的三角關係,看似越來越複雜難解,但真相就在Karen即時清醒地抽絲剝繭下,慢慢浮出抬面。

事實當然是令人驚訝,明星藝人的私生活儘管糜爛,但屬於隱私範圍不便探知。有名氣有財富的男人,對肉慾的放縱其來有自,LannyVince也不惶多讓,不知玩遍多少女影迷和召妓,但從未出過差錯。Maureen的死也就被思考到這樣的方向,可能在縱慾間出了問題,但苦無關鍵人物來說清楚,講明白。

經紀人Reuben的角色,在劇情進行的過程中漸漸變得重要,關鍵人物呼之欲出。Vince的同性戀傾向終被揭露,他愛著Lanny,但Lanny為了保持兩人良好的關係,只有虛應故事,但界限是不能與Vince發生性關係。直到那天Lanny在飯店房間內與Maureen相約,Vince卻忍不住做出同性戀行為,Maureen深知這條秘聞應值不少錢來封口,卻被護主心切的Reuben以枕頭悶死,以永絕後患。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導致兩人自此心存芥蒂,再也無法合作下去,只有分道揚鑣。

真相總是殘酷的,知道了真相卻不一定能揭露給大眾,因為還有需要保護的人。本片剛開始以有些迷霧的攝影手法拍攝,前半部由於述說舊事奇聞而顯得模糊不清,後半部在抽絲剝繭下漸漸明朗,影像也變得清晰。Karen以女性天生的本錢,周旋於事件相關的眾角色之間,和警方以臥底方式辦案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尺寸如何拿捏準確,考驗著當事人的智慧與手腕。

出處: 祖魯影箴-「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

2006-07-09

「翡翠森林.狼與羊」(あらしのよるに)

原為日本繪本作家木村裕一的作品,被改編為動畫電影後一砲而紅,在日本與台灣都獲得不錯的票房佳績。劇情的突發奇想,擴展了想像空間,推倒狼與羊之間的種族藩籬,令人驚訝又感人肺腑的偉大友情,閃耀著無比光輝。

羊和狼本是天敵關係,狼羊同籠的結果,可想而知是血腥的捕食。作者細心建立了一個讓狼與羊成為朋友的過程,就在暗夜中那個躲避暴風雨的小屋裡,兩者可以在不看見對方的情況下,經由交談進而交心進而成為尚未見過面的朋友。這點倒是與現下流行的網路交友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當牠們相約見面去野餐時發現彼此是敵對的,在震驚之餘並沒有因此放棄朋友的念頭,狼咕噥著:「竟然和午餐一起相約去吃午餐。」令人感到莞爾。

異族的友情,通常是犯了忌諱的,尤其還是水火不容的異族。身為狼的卡滋必須隨時抑制自己想吃羊的天性,小心奕奕地與羊咩相處,並隨時保護羊咩不被捕食,被狼族發現後更變得無處容身;身為羊的羊咩必須冒著生命危險,來維持這段友情,被羊群發現後一樣倍受同類指責,無處容身。這不見容於世的異類友情,除了選擇逃離當地之外,別無他法,就像私奔般,牠們選擇長途跋涉翻越大雪山的另一邊,期待那裡有狼與羊的新樂園-屬於牠們的翡翠森林。

卡滋可說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了。羊咩身陷多少次危險,都在卡滋的協助下化險為夷,直到牠倆身陷雪地,卡滋肚子餓得發荒,都不願吃掉羊咩,因為牠已認定羊咩是牠的朋友了。羊咩也同樣重義氣,看到卡滋如此痛苦,希望牠「把自己的份一起活下去」,自願為朋友犧牲,提議讓卡滋吃掉自己繼續生存。雙方都願意為對方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偉大的友誼,即使是男女雙方的愛情,都很難達到如此的境界。

多少有童話的元素在內,將偉大的友情寄託在狼與羊之間,是多麼不可思議,也讓人難以相信。不過對成人觀眾而言,狼與羊只是敵對異族的代表,也許引申為小到同學間、同業同行間,中到政治上、經濟上的對手,大到國與國、族與族間的敵對,都看觀眾心裡如何去比照、去引喻。

脫去天性的醜惡,會發現對方也有「可愛」的一面。現在政壇上藍綠交惡,移去意識形態的堅持,也許雙方會成為朋友。不過說的容易,做起來簡直不可能。狼難道能夠不吃羊?人類難道能夠不吃豬肉、雞肉、牛肉、魚肉?僅存於童話中的理想,就讓它存在童話裡,編織出美好的故事吧!

出處: 祖魯影箴-「翡翠森林.狼與羊」(あらしのよるに)

「果嶺奇蹟」(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

體育競賽式電影,把球場上的近身搏鬥搬上銀幕,不錯過每一分每一秒的細節,讓我們更清楚感受到選手士氣、心情隨比賽勝敗起伏的臨場感。

這是一項奇蹟吧?一個出身勞工階級的美國業餘高爾夫球選手,竟然在正式比賽中擊敗英國職業比賽冠軍?這位英國選手名為Harry Vardon在高球歷史上赫赫有名,獲得英國公開賽冠軍的次數至今無人能破,但卻在1913年的美國公開賽中輸給本片主角Francis Ouimet。編劇加入了一些激發民族情感的元素,使得那屆美國公開賽成了美國人對抗英國人,奮力留下冠軍盃的保衛戰。而保衛戰的主將,媒體的焦點,由前任美國職業高球冠軍,隨著比賽的進行,慢慢移到名不見經傳的Francis身上。

帶著臨時找到的十歲小球僮,憑藉對高球的熱忱與天分,Francis竟然做到了。他出身貧苦勞工家庭,與當時屬於貴族運動的高球界可說難有瓜葛,父親從他小時候就不斷反對,勸他腳踏實地學做生意,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但他一直懷著夢想,「二十歲就放棄夢想不是太早了嗎?」企盼有一天能跟小時候的偶像Harry Vardon一樣,在高球場上馳騁。堅持理想的結果,是上帝為他開了一扇門,給了一次機會,而他也把握住機會,把夢想實現。

本片前半部描述他的成長,醞釀參加正式比賽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奇蹟的出現除了天分以外,堅持理想的毅力更是不可或缺,否則早就把球桿束之高閣,專心做生意賺錢去了。後半部則用很長的篇幅呈現美國公開賽的過程,把選手間的勾心鬥角、觀眾的期望、Francis父母的心情起伏,真實地展現給觀眾。編劇並沒有把身為對手的Harry Vardon做爛,他仍是一位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不像他的贊助者那麼急功近利,也無怪乎Harry有能力保持紀錄至今仍無人能敵。

傳記式電影,標準的勵志好片,只是奇蹟畢竟是極少數,天分是可遇不可求。Stephen DillaneHarry Vardon飾演得風度翩翩,十足英國紳士,相信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Shia LaBeouf有著堅毅的外型,演出Francis比賽時的緊張和堅持理想的內心掙扎,我想都有稱職的表現。本片似乎不打算在院線上映,只有透過DVD才能欣賞到。

出處: 祖魯影箴-「果嶺奇蹟」(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

2006-07-07

「極地長征」(Eight Below)

初探片名Eight Below與海報景觀,直覺以為是零下八度極寒之意,原來指的是八條必須獨立在南極度過寒冬的哈士奇犬。本片內容據說為真實故事改編,題材來自日本,日本在九○年代推出「南極物語」一片,票房創下紀錄。今同樣的劇情由迪士尼改編,Frank Marshall執導,換上Paul WalkerBruce Greenwood兩位性格男星主演,無怪乎在美國上映後票房一樣不賴。

以拉雪橇的雪橇狗哈士奇為主角,近兩年也是異軍突起的題材。這八條哈士奇,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體型特徵,也各有名字,列舉名字如MaxMayaShadowShortyTrumanDeweyOld JackBuck。牠們無預警地被迫在雪地自行求生,度過南極零下五十度的冬天,在缺乏食物飲水、缺乏遮蔽防寒下,如果沒有因為長期合作拉雪橇培養出來的團隊情感,又如何能通過如此殘酷環境的考驗?

其實我相信雖然是真實故事改編,但沒有人真正看見這些哈士奇是如何在雪地生活一百八十多天的,因此像片中描述以聲東擊西法捕捉海鳥為食的畫面、一條狗引開海豹讓其他狗群得以飽餐一尾死鯨的情況、還有自動分食物給因腿傷無法覓食的同伴等,應該都屬於「改編」的部份。當探險者半年後好不容易回到基地尋著牠們時,一條狗未掙脫項鍊留在原地死去、一條老死於雪地中、Maya(引開海豹導致腿被咬傷者)則被救回,餘五條哈士奇仍無恙,真可謂奇蹟。

本片中沒有任何壞人,人們雖然因故必須暫時遺棄這些雪橇狗於雪地,但無法立即回去是因為天氣變為惡劣之故,人們只能敬畏大自然的力量,無法對抗。對照在華盛頓特區、洛杉磯等溫暖城市的人群,雖然探險家們一心急著想回南極救犬,但礙於一堆規定,而這些規定也是為了保護人類生命而設,因此無所謂對錯。鮮明地指出,在大自然面前,人們只有敬畏一途,逞強或反抗常常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遭受失敗的結果。畢竟是大自然培育出人類,人們難道不應懷著崇敬的心態,戰戰兢兢以免不自量力?

極地環境與生態,人類仍所知甚少。當我們忙著向宇宙進發時,別忘了對地球的瞭解與責任,也許對全體人類更為重要。近兩世紀科學家懷抱探險之心一步步挖掘極地的一切,礙於惡劣天候,進展緩慢;但科技與人性的衝突與結合,我想是現在和未來的探索中,越來越被重視的課題。

出處: 祖魯影箴-「極地長征」(Eight Below)

2006-07-04

「彩虹老人院」(メゾン・ド・ヒミコ;La Maison de Himiko)

新穎的題材,突破的演出,配合一點怪異與詼諧的風格,全片給予觀眾一種全新的感受。彩虹老人院是一棟為特殊目的而存在的機構,創辦人卑彌呼年輕時經營同志酒吧,多年後店內同志年華老去,為了養老而設立此老人院,因此不用懷疑院裡都是身為同志的老人們。

日本新生代女星柴崎幸在本片扮演卑彌呼的親生女兒沙織,由於父親的同志身份拋棄她們母女,因此對父親心懷恨意。父親因癌症末期即將辭世,希望沙織能赴老人院做清掃工作,順便陪伴父親走完最後的人生;另一方面沙織非常缺錢,也需要一份薪水不錯的兼差工作,因而忍耐著接下此份工作。

柴崎幸在片中犧牲不少,她放棄美美的妝扮,像一個普通小公司的女職員般隨意穿著。沒有化妝(或化淡妝)的面孔,以近乎真實的面貌示人,加上毫無修飾的身材,讓觀眾驚訝於她的膽量。一時間模仿卡通人物誇張的肢體動作,另一時間又穿上兔女郎衣著跑跑跳跳,讓人體會到她放開心胸的演技。

男主角小田切讓飾演卑彌呼的年輕愛人春彥,當然也是男同志。俊秀的外表,正如同大家對同性戀者總是長得帥氣的印象一般,讓女人感到「可惜」。他與沙織年紀相仿,俊男美女的組合令人期待,卻因他的同志傾向而無法相互來電,儘管曾經努力過,仍難以跨越雷池。

那幾個可愛的同志老人們,或許編劇為了驚世駭俗故意添加許多誇張的行徑,加上每個老人南轅北轍的個性,讓院裡總是充滿歡笑。圈內人也許感受溫馨,對圈外人的沙織而言就感到有些「變態」,難以平常心跟這些「不正經」的老人們相處。總算在一起久了,沙織也慢慢放下設防的心,雖不能認同但也能玩在一起了。這時才發覺,老人的童心未抿,多少與沙織這樣的年輕女孩有匹配之處,其實他們是可以有交集的。

我不清楚女孩對父親的恨是否在父親歸天後得以消逝,但可以確定的是,女孩對同志們的觀點由拒絕變為接受,心的改變讓她得以看見同志們可愛親人的一面,無形中協助瞭解父親的內心世界,也許得以網開一面,讓沉在心底已久的怨懟有解放的出口。在電影界的同性戀熱慢慢退燒之際,本片以提供全新體驗的題材,讓觀眾有耳目一新之感。

出處: 祖魯影箴-「彩虹老人院」(メゾン・ド・ヒミコ;La Maison de Himiko)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Johannes Vermeer(維梅爾)是荷蘭三大畫家之一,出生於荷蘭Delft,名氣雖不若另兩位梵谷和林布蘭特那麼響亮,但畫風卻在平實中有令人驚豔的表現。他的作品數量很少,題材大都圍繞家居生活,一生只有不到40幅畫作流傳於世,而且直到19世紀中才為人知曉。其中一幅名為「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的作品,就是本片敘述的對象。

畫中那個擁有純樸面孔的少女,是Vermeer家中的女僕。肖像畫重視人物的眼神表現,半身肖像除了臉部表情與眼神外,周邊配件更有畫龍點睛之效。那顆體積不小的珍珠耳環,在耳後黑暗處閃耀著米白光輝,適時與五官集中的位置取得平衡,穩定畫面,米白色彩同時襯托出臉部皮膚和衣服頭巾的濃厚色彩質感。這顆珍珠耳環,以不太起眼的面積扮演重要角色。

畫中女主角,Vermeer家女僕Griet,由氣質相仿的女星Scarlett Johansson飾演,把情竇初開又不得不為生活忙碌的少女演得維妙維肖。Vermeer本人則由演技派出身的Colin Firth飾演。Griet在父親遭逢病痛後不得不到有錢人家幫傭,在與男主人Vermeer的互動裡,一方面Griet對藝術的天分,不斷激發Vermeer創作的靈感,使其持續展開創作;另一方面GrietVermeer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但這段感情只能盡在不言中,不能浮上抬面。由於當年實情如何已無法考究,電影也只是點到為止,Vermeer的太太並沒有發現任何證據,只是藉由私自把她的珍珠耳環借予Griet配戴來發洩累積已久的不滿情緒。不過這段風暴很快地平息,因為Vermeer家族仍需要Vermeer持續創造新畫作,來獲得贊助者在金錢上的支持。

Griet必須在與Vermeer的曖昧情感、與賣肉小販的甜蜜愛情、和富商贊助者的勾引拉鋸中周旋,既不能得罪任一方,也不能陷入太深,以免平衡被打破而爆發衝突。本片在Vermeer將情感全力灌注於畫作之中,創造舉世聞名的作品時達到高峰,同時也接近尾聲。我們看到電影把一幅名畫的產生過程演得如此逼真,也確信名畫的產生,是需要各項條件同時成熟時才會出現,包括畫家靈感、客觀環境、和人際關係等的配合,其實是不容易的。

藝術家必須擁有豐沛的情感,以便體察萬世萬物細微的美感,為他人所不能。但同時也很難駕馭奔放的情感,容易超越道德的束縛。身為畫家的Vermeer,如何能不愛上美麗的Griet?若Griet沒有吸引他的條件,又如何畫出美麗動人的作品?這在邏輯上有些互斥,因此本片所描述的劇情似乎發生在許多藝術家身上。對於只懂得欣賞的我們,也許原本就難以理解創作者背後的付出吧?

出處: 祖魯影箴-「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