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此時」(Paradise Now)

中東複雜的政治情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宗教的差異加深種族的對立,使得這個地區千年以來從未平靜過。目前由於以色列的強大,讓巴勒斯坦成為弱勢族群,但弱勢者有弱勢者的反抗方式,正規武力的反擊難以取勝,自然發展出悲壯的自殺式攻擊。如同二戰末期的日本神風特攻隊般, 以一人自願犧牲換取敵人的多量死亡,看起來是划算的;只是神風特攻隊攻擊的是軍事目標,但自殺炸彈客大多只能攻擊無辜的平民,因為接近不了以色列軍事目標。
現在的巴勒斯坦人打從一出生就背負著對抗以色列的天責,如同幾十年前的台灣人背負著隨時會反攻大陸、準備打仗的重任,在這樣的氣氛下,Said和Khaled視犧牲自我為個人的最高榮譽。兩人懷著堅強信念,私下向家人朋友道別,全身綁好炸彈進入以色列邊境,卻突然遇上以軍,導致計畫失敗,兩人分開。在兩人分開的這段時間,心態與想法慢慢發生變化,只是變化的方向令人想像不到。
Khaled回到巴勒斯坦,在尋找Said的過程中與Said親友談話,漸漸轉變當初堅強的信念,以致於找到Said後極力勸說他放棄自殺攻擊的計畫;反倒是成功進入以境的Said,一念之間未上公車引爆炸彈,再度穿過邊境回到巴勒斯坦,卻由於父親在世時與以色列人合作而被巴人視為背叛者,極欲洗脫罪名的Said,再度進入以色列,堅定不移地在公車上引爆了炸彈。我想導演Hany Abu-Assad想要表達的是,雖然兩人起初是懷著聖戰的信念參加秘密攻擊行動,但後來實際推動執行的力量,卻是個人的愛恨情仇。
要一個正常人自願放棄生命,自然有許多複雜的因素,外人難以理解何以這些因素足夠讓人自殺。印象中這是第一部以巴人自殺炸彈客為主題的電影,透過導演獨特的敘事手法,讓觀眾瞭解到自殺炸彈客並不是毫無人性的魔鬼,也不全是單純的愛國情操來推動。我們無權論斷他們的行為,畢竟千年來累積的仇恨尚無解決之道,只願無辜的平民百姓能儘少受到波及。至於複雜的政治與宗教問題,只有期待人類的智慧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