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2

「台灣連翹」讀後

吳濁流,一個跨越日本人統治與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台灣客家作家,以其對當時台灣政治冷眼旁觀的心態,正直地寫下一生的所見所聞,為台灣本土文學泰斗。吳老一生著名的三部巨著,「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及這本「台灣連翹」,內容前後連貫,義理一脈相承。「台灣連翹」是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完成於1975年1月,1976年便去世。本書第一到八章描述的是日治時期,陸續刊登於吳老生前創辦的「台灣文藝」雜誌中;第九到十四章描述的是日本戰敗、國民 黨接收台灣到潰敗台灣之間的見聞,由於撰寫當時仍處於白色恐怖時期,時機敏感,吳老遺言需在他死後十年或二十年後才能刊印發行。原稿是以日文書寫,我現在 閱讀的是由鍾肇政於1984年開始翻譯而成的中文版本,第九到十四章陸續刊登於1986年創刊的「台灣新文化」雜誌,到此總算完成吳老遺願。

何 謂台灣連翹?為何叫台灣連翹?其實台灣連翹是農村裡很常見的植物,屬於馬鞭草科,常作為圍籬之用,在「亞細亞的孤兒」中並提出了解釋。主角閒步村徑,看到 路邊台灣連翹被修剪有型,唯靠進樹根的部份仍有一根樹枝逃避被修剪的命運,昂然伸出嫩芽,以自己的意志向旁伸展。這根樹枝由於處在最低下最不起眼的位置,故能以其堅毅的決心繼續發展,其他向旁向上的枝椏都被無情的刀剪給修掉了。以台灣連翹象徵台灣人的命運,真是巧妙不過,台灣人不斷地遭受強權欺凌,就像無 情的刀剪,不斷地想塑造台灣人的未來,台灣人只能在最低下最不起眼的地方,默默地伸展堅強的意志,顯現不屈的精神。

本書可視為吳老的 部份自傳,書中以第一人稱觀點描述自己從日據台灣五年後的1900年在新竹新埔出生,到民國三十八、三十九年間對台灣政治社會的所見所聞。日本人統治下的台灣農村,由於當時台灣人被視為「清國奴」,在武力上無法與日本對抗,因此都很怕日本人,尤其是日本警察、保正的壓迫。由於幾次的武裝反抗都歸於失敗,漸 漸地台灣人產生了一種懦弱性格,對政治社會的事件漠不關心,一切但求息事寧人,以免惹禍上身。這樣的殖民地性格,慢慢地烙印在台灣人的心裡深處。但這樣的性格,也是作者之所以能在年輕時渡過日本壓迫時期,中年時生存於國民黨統治時期,終能壽終正寢的秘訣,想來有些可悲。作者在書中,從師範學校到新埔公學校 任教,至被貶到偏遠的四湖公學校,後離開台灣遠赴祖國南京開始記者生涯,又回台擔任報社記者的過程中,舉了許多身邊的實例,描述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如 何過生活。

據吳老的觀察,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抗日的心態非常濃烈。當時抗日的思想分為三派:一是絕對派,致力於反抗思想的扶植代替武 裝反抗;第二是超越派,認為政治對抗無望,對政治完全失去興趣,轉而追求個人的幸福;第三是妥協派,又分積極與消極的,消極派是雖與日本妥協,但卻不作日本的走狗;積極派則是在妥協中,以努力追求自己個人利益為目標。

強權下的台灣人,自有一套生存方式,雖然可能不是很光明,可能問心有愧,必須在維護尊嚴與遭羅織入罪之間取得平衡,但反抗的心態則是一致。

第七章,描述作者懷著對祖國大陸的憧憬,離開台灣經上海到南京討生活的情況。原以為離開台灣就能呼吸自由的空氣,無奈當時正是日中戰爭如火如荼進行中,上海南京一帶早是日本人的天下,到處都是轟炸後的斷垣殘壁,公共建築多是用木板暫時搭蓋的,應付隨時會發生的戰事。當時的台灣人到了大陸,簡直是裡外不是人。因為日本人認為台灣與中國同文同宗,暗中監視在大陸的台灣人;而中國人又懷疑台灣人可能是日本奸細,無法信任。處在這種景況的台灣人,只好隱藏自己的真實 身份,默默工作。一年三個月的南京歲月,使作者感到個人力量之單薄,不但不能救國展抱負,不小心還得犧牲性命。「與其要像住在大雪中的乞丐活活等死,化成 江南的泥土,還不如回到台灣,變成一隻失去自由的鼈一般活著過日子。」因此在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後,冒著船運被攻擊的危險,又回到了台灣。

第 九章以後,由於提到許多當代政治人物,在日治末期到國民政府潰敗台灣之間的作為,無法見容於國民黨箝制言論自由的鍘刀,因此只有在去世十年後才能刊登面世。我們小時候都唸過,研究台灣史的先驅連橫,被視為抗日作家,著有著名的「台灣通史」,也曾甘為日本政權下的走狗,以殘害台灣人來獲取利益。原本,鴉片這個毒害人體的東西在日治初期漸漸禁止,後來由於民族覺醒就更少人會去吸食了,但卻使得作鴉片生意的日本三井企業收入大減。為了三井的收入,在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竟又頒佈了「改正鴉片令」,變相鼓勵台灣人登記吸食。當時有識之士如蔣渭水等奔走國際,希望以國際力量阻止這種殘害台灣人的政令。無奈日本竟以三百圓買通連橫,使連橫昧著良心在御用報紙上發表「鴉片有益論」,稱「鴉片不僅無害,甚至還被稱為長青膏,是有益的」。當時台灣的知識階級都不恥連橫這種行 徑,大加撻伐,台中詩社「櫟社」因此開除了連橫的會籍,連帶,當時唯一台灣人辦的報社「興南新聞社」也因此拒絕連橫之子連震東的求職。連橫後來只得和台灣知識階級疏遠,到御用報社「昭和新報」去,繼續拍日本人的馬屁了。

吳老親筆,「然而,白雲蒼狗,世事變幻是無所底止的,更非人智所能測知,如今出賣了台灣民眾的連雅堂的卑劣行為,全被付諸不聞不問,還把他當做抗日大詩人、寫了『台灣通史』的大學者,予以神化,連兒子和孫子都沐其餘蔭。這也算是台灣七大奇觀之一吧!」

歷 史繼續進展,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頓時台灣人與日本人平等了,在台灣的日本人失去了優越感,不過當時台灣卻絕少發生失控攻擊日本人的行為。在日本投降到中 國派人來接收前的政治真空時期,台灣人自動自發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負責治安的維持。六百萬的台灣人,正作著「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大夢, 希望能使台灣比日治時期更好更進步。國軍來台接收了,台灣人夾道歡迎,卻被眼前的景像給嚇到,來台的國軍非常寒酸,背著雨傘,衣服破爛不堪,還手持鍋碗瓢 盆與寢具,完全不像是勝利者,原來祖國的軍隊也不過如此。

機會主義者回台了,那些在日治時期逃往中國,在國民黨底下做事當官的台灣人,挾勝利者之姿回到台灣,成為當時台灣政壇的大小官吏,像是國民黨給予他們的政治酬庸,這類的人被台灣人稱為「半山」,這一派的人稱為「半山集團」。起 初,台灣人天真地以為,日本人離開了,總算能由「正港的」台灣人當政為官,為人民謀福址。希望終究幻滅,當時的國民黨認為台灣人受奴化已久,非再教育,再 訓練便無法使用,因此台灣地方政府官員,不是外省人就是半山集團,台灣人所盼望的出頭天,再次受到壓抑。

政治上如此,經濟上的措施更是一無是處,外省人及半山,欲趁此機會謀財的人比比皆是,包括連震東等人。導致「光復」後的一年半間,物價飛漲,連米都貴得讓人買不起。台灣人的生活越來越困難,卻發現好處都集中到外省人與半山集團去了。加上這些人以拯救台灣之姿,與台灣人的言談舉止中常帶著傲氣,使得台灣人再度對政治失望,對經濟失望, 對這個從中國帶來的台灣政府失望,種下了發生於1947年驚天動地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徹底地斷絕了台灣人對祖國外省人的 情感,也讓台灣人對外來政權有了徹底地絕望。事件發生之初,老軍閥陳儀,為了爭取時間等待國民黨援軍來到,假裝同意立即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讓各方意見完全自由的發表,似乎有誠意解決問題,允許台灣人民自治;實則暗中向國民黨中央求兵,導致後來援軍登陸,進行武力鎮壓,到處濫捕濫殺,並將台灣知識份子階級一網打盡。他們認為都是這些知識階級在鼓動台灣民心,只要全部殺盡必會群龍無首,台灣人將成一盤散沙一哄而散。殺盡知識階級,這對台灣是多麼大的殘害啊!讓我想起國民黨據台後的一貫政策-愚民政策。當時國民黨這些外省人如何掌握本省知識階級名單呢?吳老給了我們答案,1973年從P先生那兒得到,「是從重慶回來的半山幹的,他們有劉啟光、林頂立、游彌堅、連震東、黃朝琴等人。」「背叛了本省人的這些半山們,雖有種種派別,不過在打倒本省知識階級,以求自己的飛黃騰達,卻是一致的。他們也正是有志一同指同胞的本省人被奴化,主張非經再教育或再訓練便不能用的人們。」這群半山集團,正是出賣台灣以求晉 升的無恥之徒啊!

陳儀後因二二八事件而下台,同時徹銷了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台灣省政府,第一屆主席是魏道明。由於此事件中半山 出賣了台灣人,導致台灣人再度思想分裂,依吳老的觀察分為四個派別,即超越派、妥協派、理想派、與抵抗派。超越派不問政治,妥協派不惜奉承誐諛,理想派仍不死心,抵抗派則潛入地下了。

由於國民黨在大陸反共的軍事進展連連失利,便派遣陳誠來台接任台灣省主席。陳誠展開鐵血政策,為了不錯 過任何一個共產黨人,提出「錯百不能漏一」的口號,就是寧可錯殺一百個無辜的人,也不要錯放過任何一個共產黨人。這樣的政策之下,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將無辜地受到牽連。只要任何被懷疑是「紅的」,必定被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陳誠主政雖只一年,卻成為不亞於日治時代的恐怖統治。

「自由 中國」雜誌創刊於1949年,由雷震任社長,他是國民黨元老。雷震原本主張將國民黨一分為二,使中國政治變成像美國那樣的兩黨政治型態,才能徹底落實責任 政治與民主政體。後改弦易張決定與本省人合作,成立新黨,擬與國民黨成為兩個競爭的黨。當時能夠帶領新黨的只有兩人,雷震與吳三連。就在時機成熟之際,國民黨以迅雷之速,將吳三連調虎離山,並將雷震逮捕,雷震從此生陷囹圄,十年苦牢。雷震從前志同道合的好友胡適,曾任「自由中國」的發行人,當時自美國回來,本來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是回來救援雷震的,不過面對記者的詢問,胡適不斷避重就輕,隻字不提雷震,甚至未赴獄中探望。我想,國民黨主政者,一定在暗 自竊喜,如胡適這般人物,也不得不屈服在威權下,做一個機會主義者。像胡適這般忽視友情,不講義氣,把追求一己私利當做唯一目標,朝三暮四以求左右逢源,無格調乏原則的人,值得我們唾棄。當然新黨的成立到此確定煙消雲散。

台灣人在日治時代對祖國充滿憧憬,日人離開台灣投入祖國懷抱後又瞬間幻滅,真是情何以堪。日人統治下的台灣人所長久等待的,竟然是如此殘暴污穢不堪的外省與半山政權。百年來的苦難,已讓今日的台灣人確認一件事,與其將希望寄託在外來政權的恩賜,不論是日本人或外省人,不如自己當家作主,自己來決定未來該走的路。如同那枝未被剪去的台灣連翹,堅毅地以自己的意志,勇敢不屈地向前伸展。

2004-06-20

「都會性男女」(Choses secrètes)

法國片一向給我們的感覺,是擅常於性與男女相關問題的描寫,而演出的尺度都非常大膽,裸體只是真實呈現的方式罷了。這部2002年上映的作品,英文 片名為「Secret Things」,以兩位在男人威權下自覺的女性Nathalie與Sandrine為主角,展開機運各不同的職場人生,參入錯綜複雜的情感互動,成就一部顏色有點灰暗的法式影片。

Nathalie與Sandrine雖自承非女同性戀,但在掙脫束縛身心完全解放下,無所禁忌,以身體展現 慾望,互相愛憐。原本以脫衣舞為業的Nathalie以前輩身份,教導Sandrine挖掘自己的身體內涵,年輕的Sandrine最後竟青出於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善用身體作 為達到目標的工具,同時避免投入情感以免製造困難。兩人在這樣的想法下,進入同一家公司,而主管Delacroix成為Sandrine的犧牲品,Delacroix被Sandrine有計畫地勾引,最後成為Sandrine的愛情俘虜;Nathalie雖然也勾引了公司更重要的人物董事長兒子 Christophe,但卻在無形中投入真感情,最後反而被這個更厲害的人物Christophe利用後遺棄,成為失敗者。

Christophe 小時候母親去世,由於恰好無人發覺,單獨與母親屍體相處一陣子,導致詭異的個性。Christophe與其妹Charlotte的行徑乖張,兩人皆是性與身體的完全解放者,那一段眾人雜交濫交的鏡頭,讓我想起了「大開眼戒」裡類似的情景。雖然最後Nathalie槍殺Christophe作終,短暫出現的惡魔表現手法令人印象深刻。兩人在Nathalie入獄後境遇分道,某一天在地鐵站的不期而遇,久別重逢的相知與無 奈,不勝唏噓之感油然而生。

人性的善惡,無法一以道之。雖然人都不喜歡受束縛,但完全的解放常會進入危險境地,必須以適當的道德為 師。兩位主角以追求名利榮華為目標,原無可厚非,只是手段問題。我們都應該瞭解自己身體的能耐,善用身體可達成各種目的。女性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主觀價值下,在道德薄弱的社會現實中,功利主義至上的考量容易產生迷失,行為變得無所適從。

不論如何,本片並不是道德教育片,兩位主角儘管道 高一尺,但魔高一丈的Christophe仍舊在男女關係的爭鬥中取得控制者的地位。似乎Christophe在製造一種情境,有意地塑造出被恨被殺害的狀況。從前被Christophe遺棄的女性,都脆弱地以自焚結束自己的悲痛,留給Christophe譏笑輕視的藉口。Nathalie不同,強烈的愛恨促使她繼續努力以赴,試圖力挽狂瀾;但Sandrine同樣悲慘的境遇讓她忍不可忍,種下以假裝自焚行槍殺之實之果。看起來,Christophe似乎在等待這一刻的來臨,這也是本片黑色之所在。

人間的愛恨,交織成一片人性世界,這就是人!人們在長久的摸索下,以試誤的方式,漸漸建立出一個可容納各種愛恨,卻能相安無事的社會制度。這個建立的過程,一直在進行中,我想永遠沒有完備的一天。在塵世間打滾的男女,得自行拿捏尺寸,在甩開束縛的同時,解放合宜。

2004-06-19

「下一站,幸福」(The Station Agent)

原本以為是內容八股的溫馨小品,可能欣賞到半途就可猜到結尾的電影;結果完全不是所想像的,而是一個腳本清新脫俗,劇情發人深省,末了回味無窮的佳片。

以侏儒的生活為主題,散見於紀錄片及少數商業電影中,觀眾也許時有欣賞。儘管如此,在本片中第一次看見主角Finbar,仍驚於其身材嬌小但頭卻佔大比例的 外型。Finbar是一個喜歡離群索居、個性獨立孤癖的侏儒,對於侏儒而言,也許遲早都會變成這樣的個性,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逃離群眾異樣的目光,而又能 生存下去。

Finbar在友Henry去世後,赴Henry留給他位於已廢棄的Newfoundland站旁的站房居住,原以為在偏遠鄉區生活,可以清閒獨居,但事與願違。在Finbar居所旁,經營餐車的年輕人Joe與之為鄰,Joe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常主動與Finbar交談,Finbar雖常感厭煩卻也為Joe所帶來的歡樂而開懷。此外,因緣際會認識了常來向Joe買咖啡的喪子女畫家Olivia,Olivia正與其夫談 離婚,並深陷於兩年前喪子的傷痛中。Finbar在與Joe、Olivia及黑人小女孩Patty、圖書館員Emily的互動中,漸漸地打開了胸懷,深厚的友誼取代了閉鎖的心, Finbar第一次感到與人坦白交往的幸福。

好景不常,陸續發生的事件,使得Finbar瞭解到,畢竟他仍是一個在眾人眼中屬於異類的侏儒,大多數的人們其實並沒有改變態度,仍舊歧視他、欺負他。他懷疑Olivia因為他是侏儒而不理他,也懷疑Joe別有用 心,曾經一度敞開的心,又因此而關閉,將自己排除在大眾之外。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Olivia與其夫因喪子之痛而分居,整天生活在憂 鬱暗淡的氣氛下;Joe雖擔憂老爸的病,但仍心存樂觀,時時存著希望與快樂;如 Emily,雖與男友纏綿,但不小心懷孕的事實使得她不得不擔憂未來。每個人都有殘缺的部份,對Finbar而言,他殘缺的部份是老天給他不全的身體,卻 不比其他人悲哀。在Finbar眼中,我們看到令人景仰的人格,與堅忍獨立的個性。如果Finbar身邊這群在某部份有殘缺的人都能敞開胸懷,坦蕩交往, 幸福即將來到。

當片尾三個人捐棄前嫌,坐在湖邊小屋的岸邊,以腳戲水,愉快享受生活的同時,我真的感受到那種幸福。幸福其實並不難獲得,重要的在自己的心。像片中這三位主角,雖然都有殘缺的一角,但知足且樂觀的心,使得他們終能共織美夢,共享幸福。幸福唾手可得,就看你要不要!

2004-06-14

「緣起烽火蔓延時」(Beyond Borders)

進口片商對於中文片名的翻譯,常為了吸引觀眾而不直譯外文原名。「緣起烽火蔓延時」聽起來像是一部描述戰火下兒女情長的感人故事,這樣的劇情有一定 的觀賞人口;而原文直譯為「邊界之外」,這裡的邊界在看完全片後發現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被國際各個救援組織認可,並撥款投入人力進行救援的地區,因而邊界 之外指的是不被國際救援組織正式救援的地區;另一是指劇末柬埔寨與越南的邊界,女主角Sarah Jordan,由Angelina Jolie飾演,在靠近越南邊界之外為愛犧牲了性命。

戰火下的愛情,一向是催淚的,不過本片主要的背景並非完全的戰爭。男主角 Nick Callahan帶領一個志願團隊,以醫生的身份致力於全世界戰火下難民區的醫療救濟工作,哪邊有戰火,團隊就往哪邊去。遠嫁英國的美國人Sarah在一 次宴會中,被Nick無意間粗暴地闖入她的生活,Nick的使命感令她欽佩,決定以私款購買民生物資,並運送至非洲給Nick,兩人在非洲難民區作第一次 接觸。

Sarah後來投入聯合國救援組織,第二次的會面在當時戰火頻仍的車臣境內,在那裡,愛情開始滋長。Sarah之夫Henry Bauford雖不反對Sarah的作為,但也不支持,夫妻間缺乏共識,價值觀明顯不同。Sarah認為她年少懵懂才會遠嫁英國,而又不得不為了小孩 Jimmy勉強維持夫妻關係。這樣的想法為她與Nick的「外遇」找到了合理的藉口。在車臣,愛情滋長了,但卻無法繼續。

第三次的會 面,是Sarah受不了思念主動尋找Nick,當時Nick在柬埔寨,殘暴的紅吉蔑軍正與柬埔寨政府軍對抗。由於在一個必定會發生的事件中, Nick團隊不得不殺了幾個跋扈的紅吉蔑軍,Nick只得帶著Sarah往越南方向逃亡。當越南邊界就在兩人眼前時,紅吉蔑軍剛好趕到,兩人命在旦夕, Sarah最後因不捨Nick而誤觸地雷,終於爆炸身亡,Nick只能眼睜睜看著愛人魂斷邊境,卻無能為力。

Nick回到英國後,只能一個人在Henry屋外看著他與Sarah愛的結晶Anna。也許對於在戰火下工作的人們,無奈的心情是必然的。許多事情因戰火而變得不合理,但又不得不接受,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甚麼。不過對於Nick的執著,倒是令人敬佩。

平 心而論,本片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戰爭愛情電影,該有的元素都具備了,但卻不甚感人。因為後續的劇情發展對一個有經驗的觀眾而言不難猜出,缺乏令人意外的事件 發展。還好Angelina Jolie有個性的美為平淡無奇的劇情添加媚力,成為全片一個值得欣賞的重心所在。在冷戰結束之後,大規模的世界性衝突已少見,而反恐戰爭尚未成為戰爭類 型電影的主流,也許聰明的編導們已著手從中激發想像,產生新內容、新趣味、新創意。

「秘窗」(Secret Window)

衝著Johnny Depp主演,Stephen King的原著小說改編,這部電影就贏了一半。像這類驚悚懸疑片,首推以劇情高潮迭起,結局出人意表為主軸,再加上主角精湛的演技與高知名度,票房絕對賣座。我想,「秘窗」這部電影算是做到了。

在Stephen King眾多懸疑小說裡,秘窗算是短篇的。在大約一小時半的時間內,加入許多情緒製造的鏡頭,以主角Mort Rainey第一人稱方式展現,最能將觀眾帶入驚悚狐疑的劇情中。觀眾除非早已讀過這本小說,或已從其他地方獲得劇情簡介,否則結局將令人感到很意外。

試 想自己從前所寫的文章或小說,有一天竟然發現某個陌生人也寫出一模一樣的文章,敘述的文字與角色名字都分毫不差,而雙方都沒有互相抄襲,這會令人多麼震 驚?單單這樣的開場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樣的事發生機率很低,可說根本不可能存在,就算雙胞胎一輩子想刻意製造出來都很難,使人不禁懷疑只有超現實 的狀況才能解釋。John Shooter的現身,製造出如此不可能的情形,對Rainey與Shooter而言,只能指責對方絕對是別有用心,只有這樣才能對自己有合理解釋。

Shooter 是如此神通廣大,似乎掌握Rainey所有家庭私事與人際關係,使得Rainey一直處於劣勢無法扳回。這個不太合理的部份,在最後觀眾發現,原來 Rainey就是Shooter、Shooter也是Rainey後,一切明朗化。Rainey與Shooter只是人格分裂後雙重人格下兩造的代表。在 兩個人格互相鬥爭後,由Shooter這個人格戰勝,接管了整個人格,Rainey從此消失。而Rainey之妻Amy發生外遇的事件,成為 Rainey人格分裂的導火線。在Rainey發現其妻與Ted外遇後,深層意識隱含著殺死Amy與Ted的想法,這樣的想法逼使Shooter人格出 現,並慢慢將想法變為事實。在Amy與Ted被殺埋屍後,Rainey(個性已變成Shooter)於埋屍處種下玉米,這些玉米吸收屍體腐化後的養分,長 成後並親口吃掉玉米,除了認為如此屍體將化為烏有,得以逃罪外,對Amy外遇的無法諒解與恨之入骨,可見一斑。

最近似乎對驚悚片較感到興趣,在工作繁忙之餘,驚悚的劇情似乎能暫時帶領我的思緒到另一個空間,也一時逃避了身所處的這個空間,得到暫時的舒解。不知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情況是否代表我也具備人格分裂的因子?

2004-06-06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七情六慾,本是這個世界紛紛擾擾的主因。情緒原是相對存在的,有歡笑,就有悲傷;有愛,就有恨;有和諧,就有衝突。你喜歡擁有七情六慾,在紛擾不斷的世界生活;還是心中空無一物,在沒有塵埃的世界生存?

最 近因緣際會,欣賞了Steven Spielberg在2001年執導的電影「人工智慧」。A.I.原是我在學期間感興趣的一個領域,不過人類目前對智慧所知太少,A.I.的研究成果在程 度上幾乎只是在起步階段。日本曾發願將A.I.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可惜當時世界對A.I.的研究過於樂觀,終至功虧一簣,失敗收場。而我也只能在A.I. 最成熟的領域「遊戲理論」中淺嘗,瞭解並實作電腦如何展現下棋的智慧,但電腦下棋的思考模式根本與人類不同,只是善用執行速度快的優點罷了。因此嚴格來 說,「會下棋的程式」並不是A.I.的一部份。至於要開發出像片中那種等級的機器人,目前還不敢想。

機器人沒有情感,只為人類服務。 現在已有單功能的機器,或機械手臂,在為人類做事。只是人類一直幻想能開發出機器人,既然稱為人,首要要求是要有人的形體,有頭有手有腳,有臉有五官,甚 至外表的觸感跟人類的皮肉一般。第二個要求是應對進退要跟人類相似,與人可以用自然語言交談,遇到事件或遇到危險的反應與處理要跟人類一樣。擁有前面兩項 特點的機器,我們才會覺得是在與人溝通而非操作機器,這是人類夢想中的機器人。

人類若果真有一天有能力開發出機器人,可想而知將傾向 不給予機器人擁有情緒的功能,因為情緒反應可能對機器人本身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常會覺得對方很難相處,多半是因為不喜歡對方的情緒表現所致。但假若 所生產的機器人主要功能是做為父母的小孩,那沒有情緒可以嗎?片中的機器人主角David,就是被生產來擔任這個角色,並被賦予「愛」的功能。

在David 有了對母親Monica的愛後,感人的劇情紛至沓來。許多觀眾對Monica不得不將David遺棄在荒山野嶺中感到鼻酸,David因此自責,認為是由 於自己不是「真人」所以得不到Monica的愛,並終其「一生」想盡辦法尋找童話故事中將小木偶變為人的「藍天使」,希望藍天使也能將自己從機器人變成真 人,以重獲Monica的愛。David歷盡千辛萬苦,冒著差點被「機器屠宰場」銷毀的危險,最後竟回到開發處Allen Hobby教授的實驗室,並在實驗室中見到一堆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David原型機器人。瞭解自己並非獨一無二的David,絕望之餘跳下大海,卻在海 底發現人類建造已沉沒海底多年的藍天使雕像。從此天真的David默默對著雕像許願祈禱,直到兩千年後,人類早已滅絕。新的物種或外星人在冰封的大地中挖 掘出David,並依Monica僅存的頭髮為樣本使Monica重生一天的時間,等於藍天使實現了David的願望,David終於滿足地與母親 Monica快樂相處了一天,在安穩愉快的情況下共眠以終。

好悽慘的故事。賦予機器人愛的功能,卻無法關閉。機器人的愛,比凡人的愛 不知堅毅多少倍,但如同片頭所點出的:機器人若可以愛人,人可以相對地愛機器人嗎?Monica與David是這個實驗下的犧牲者。令人哀傷的是,僅管 David對Monica的愛如此堅毅,但在Monica遺棄David於森林後,David就再也見不到真正的Monica了;就算劇終David實現 了願望,與Monica相處一天,但之後呢?在一天將盡,Monica即將闔眼之際,David就甘心滿足嗎?我們對一個人的愛,會只要一天就能滿足嗎? 之後David還是得陷入愛無所愛的悲哀當中,多麼哀戚!

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所愛的人。不論是家人、朋友,終有一天,我們會失去他們,千萬不要在失去他們之後,才後悔沒有好好愛過他們。現實生活,是不會有藍天使的存在,失去的人,將不會有復返的一天。愛無所愛,是人生最悲慘的事,與你共勉共砥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