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女孩」(Touch)
安達充的漫畫「鄰家女孩」,不知陪伴多少人度過年輕歲月。以漫畫做為原生媒介,接著產生電視劇版、卡通版、電影版、小說版、乃至電玩版,是日本擅長媒體行銷的例證。長篇漫畫改編為兩小時的電影,儘速進入故事所要表現的主題為關鍵,但在進入之前,務必交代好各個人物個性上的特色和他們所處的環境與經歷。
甲子園是日本高中棒球隊的夢想,喜愛棒球的青少年莫不以打入甲子園球賽為目標。淺倉南和上杉達也、上杉和也這對雙胞胎兄弟是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只是兩男一女在一起即已註定未來面臨的困境。安達充安排情節的高招在於,把人生中的許多不完美安插在適當的位置,比如哥哥達也與淺倉南雖互相喜歡,但達也知道弟弟和也也喜歡淺倉南,故有意讓賢,故意放棄棒球改打他一點都不擅長的拳擊運動。而和也立定目標要帶著淺倉南去他們夢想的天堂-甲子園,在即將達到目標的前一刻,卻發生不測風雲之事故。人生的不完美表現在愛情上,更顯得真時而令人感動。
三人行久了,會成為習慣,缺了哪一個人都覺得不對勁。當和也消失了,淺倉南和達也的愛情反而困難重重,他們心中的疙瘩加深了,總覺得在一起將對不起已死去的和也。如此的阻礙,該如何去除?該如何探知和也的想法,化解他們心中漸行漸遠的距離?
對死去的人感到歉意,卻無從獲得諒解。當達也決定繼續弟弟未完成的願望,代替弟弟進入甲子園,一切又重燃希望。在那最後一場決定性的比賽,再度與昔日對手相遇,懷著報去年之仇、爭奪甲子園參賽權、和達成和也願望的多重目的,終於促使淺倉南跨越心中大石奔向球場,一起為今日的勝利喝采,一起為死者祈福,願生者有情人終成眷屬。
長澤雅美飾演淺倉南,以猶豫不決的神情表達淺倉南陷入三角困境的情景,可圈可點,相信是明日之星。飾演達也的齊藤祥太,與和也的齊藤慶太,都能忠實地呈現原著人物的個性特色,對事物的處理態度明顯差異,卻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兄弟倆在親情、愛情與友情間的矛盾掙扎。
這樣的結局,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
出處: 祖魯影箴-「鄰家女孩」(Touch)
「小紅帽」(Hoodwinked)
小紅帽的故事,大部份的人都聽過,也許不知道細節,但多少知道大野狼把外婆吞進肚子裡,喬裝成外婆,騙取小紅帽的信任。雖然結尾小紅帽和外婆都被獵人從大野狼肚子裡救出來,但大野狼從頭到尾是個邪惡大反派的角色深植人心。這部富有創意的動畫片,利用小紅帽童話為藍本,大幅創造小紅帽隻身到外婆家途中的所有過程,顛覆大家對大野狼、外婆、和小紅帽僵化的傳統印象。
有趣應該是本片最重要的賣點。小朋友讀童話故事的年紀,還沒有一件事有多面相的觀念,認為事實只有一個,就是所讀到的那樣。但成長過程中,逐漸遇到某些情況,是從不同角度看事情卻有不同的結果,這樣的認知是個人成熟度的界定標準之一,也就是世事無絕對,端視看事情的角度罷了。
我們從童話裡取得的角度是小紅帽所經歷的過程,基本上片中沒有修改這段事實,雖然應戲劇需求添油加醋,但離不開大野狼在途中不停地對小紅帽不利的行為。還好大野狼的說法透過公正的審訊過程揭露出來,他成了一位記者,只是想調查所謂「秘方被偷」事件而與小紅帽和外婆有所牽扯,但絕非想吃掉她們。外婆在本片裡更成了喜愛極限運動的運動健將,攀岩、滑雪競速無所不能。而她是因為黑幫介入滑雪競賽才恰巧被綁在家中櫥櫃,非大野狼綁的。新加入的成員,一位強壯的伐木工人,更有他自己的經歷,說明為何在關鍵時刻破窗而入外婆的家。
像松鼠如此可愛的角色,因為講話速度太快,除了大野狼外沒有人聽得懂,真是令人噴飯。還有那頭山羊,因為詛咒導致必須永遠以歌唱代替說話,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討喜角色。其他像警長青蛙、警察小豬等都畫得神靈活現,大人看了也不覺無聊。真正的大反派小兔子,雖然是實際的秘方大盜,儘管片中各處不時出現,卻有意讓人忽略,直到最後才真相大白。本片以不同於原著的寓意,提醒觀眾們事情所具備的多面性,以及最不起眼之處可能才是關鍵所在等意涵,真是另類寓教於樂的經典範例。
3D立體畫風美觀舒適,創新的故事題材,我想本片大人小孩一起欣賞是最好的。雖然部份劇情稍顯誇張,但「眼見不一定為憑」的深刻感受,值得親自體驗,也許一生都將受用無窮。
出處: 祖魯影箴-「小紅帽」(Hoodwinked)
「佳麗村三姐妹」(Les Triplets de Belleville;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歐洲動畫片,自有其獨特的風格。不像日本走可愛與科幻路線,美國以童話和神話故事為主,歐洲常以浪漫的成人動畫吸引全世界的觀眾。本片接近狂想式的劇情,賦予動畫應有的適度幻想,讓畫風與故事情節一起抓住觀眾目光,使得想像力盡情奔馳在動畫的幻想空間中。
善用棕色系列的色彩,故意將背景時代牽引到50年代的懷舊風格中。每個角色都強調他的特徵,讓人一眼就可猜出他的個性、職業、喜好等,即使小孩都能明瞭,不過小孩子欣賞這部片恐怕有些一知半解,需大人在旁解說。全片對話極少,集中在開頭和結尾,以「看動畫」的方式明瞭劇情,本片做得很成功,不過也許有些人不太習慣。由於描述的是貧窮落魄的家庭,剛開始即籠罩在灰暗的低氣壓裡,火車每日隆隆地駛過,主角Champion的狗兒Bruno陣日不停地對火車狂吠,顯現當時下層階級生活困苦之況。
小時候的Champion有自閉傾向,可能因為父母雙亡之故,只跟愛犬Bruno傾吐心事。祖母與他相依為命,有一天發覺Champion對自行車有濃厚興趣,便努力訓練他,期盼長大後能在法國著名的環法公開賽中嶄露頭角。
訓練過程的艱辛,全在Champion疲憊不堪的神情和祖母細心照料下顯露無遺。Champion終於不負眾望參加了環法公開賽,卻因黑道介入賽事,Champion半途退出並被抓走。祖母和Bruno乘坐小艇追到了Belleville村,並和昔日的佳麗村三姐妹相遇,四人和一條狗合力與黑道對抗,設法救出Champion。
風格實在太暗淡了,參加比賽的Champion從被黑道抓走,一直到被救出,永遠顯現哀悽的表情,不發一語,只是默默不斷地踩著自行車踏板,似乎早已不問為甚麼,認定生來就是為踩自行車而活,跟機器沒有兩樣。Bruno是生龍活現的狗,因為小時候被Champion的玩具火車壓到尾巴,從此只要遇到火車經過,一定對之狂吠直到火車離去。祖母愛孫心切,只是她以自己的方式教養Champion,似乎不瞭解Champion真正的需要。佳麗村那三個年華老去的姐妹,儘管生活困苦,吃的是餐餐免費的青蛙大餐,家無長物,卻知足常樂,幫助祖母一起救出Champion。片中的黑道人物,全是誇張的四方肩,令人感到新奇好玩。這一切獨特的元素聚在一起,讓本片充滿想像空間,節奏緊密,毫無冷場。
畢竟是動畫,黑道被擊退得有點童話,Champion終被救出,並繼續踩著自行車踏板離開Belleville。狂想式劇情,誇張式畫風,配上浪漫式節奏,構成一部法式藝術傑作。本片獲得許多影展最佳動畫片的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出處: 祖魯影箴-「佳麗村三姐妹」(Les Triplets de Belleville; 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
「天使好說性」(Lila dit ça; Lila Says)
神秘而露骨,大膽得令人臉紅心跳,卻仍罩上一層白紗般看不清真相。Lila的坦白率直,鶴立雞群般吸引周圍的男人,想吃的吃不到,卻一步步誘惑著老實的Chimo,讓Chimo想要親近,又害怕受傷害。 導 演改編自一本只知道作者叫Chimo的書「Lila Says」,1996年出版後,至今仍不知Chimo是何許人也。這部參雜性與種族問題的電影,將少年男女對性的幻想以露骨的方式說出演出,直接的程度世 所僅見,曖昧卻不低俗;而種族差異增加了不確定感,不禁讓人對再單純不過的性與愛產生最大的懷疑。種族元素的加入,讓危機隱忍於純愛幻想的氛圍中,不知何 時可能爆發。
我想盪鞦韆那一幕,一個19歲中東裔青年看著16歲法國少女裸露的姿態,有著不敢正視的眼光,想要又不敢要的心情想必羨 煞許多觀眾。當Lila和Chimo騎著同一部單車,快意奔馳在馬賽港口時,Lila大膽站起那一瞬間的鏡頭,也讓沒有心理準備的我嚇了一跳。鏡頭游移在 禁忌邊緣,隨時可能度過邊界。Lila的率直,異於常人,並沒有讓人認識她的純真,反而不禁懷疑起她的目的。
很少能如此直接地描述出少女幻想中的性愛,及對器官的誘惑和依戀。
周 遭人們對純潔的懷疑,連Lila上車應召的傳聞,都像事實般烙印在Chimo的心中。人們在複雜的社會中打滾已久,早已不相信純粹,看到單純的人事物總是 懷疑不是欺騙社會譁眾取寵,就是另有目的。Lila上豪華轎車真有其事,在貧窮的地方上惹人非議,Chimo該不該跟著議論?當真相大白,卻遲了。複雜的 心,如何解析單純的事呢?Lila愛著Chimo,卻仍需等到最後不得不親口表白,這句話被種族藩籬層層阻擋著,被人們過度複雜的心層層隔離著,儘管說出 了,卻是那麼有氣無力,那麼微弱而失神。
半開放式的結尾,令人重燃希望,相信有情人終成眷屬。只是我們該捫心自問,將單純的事複雜化,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我們主要的處事態度,值得自省之。
出處: 祖魯影箴-「天使好說性」(Lila dit ça; Lila Says)
「我愛上流」(Fun With Dick and Jane)
我自認並沒有資格寫電影評論,充其量只是觀後心得罷了。既然是心得,有好有壞是正常,也不必每次都記錄好的,有些在放映中一直看錶的,我想也值得寫下心得。這部掛著Jim Carrey的招牌,重演1979年同名的電影,就讓我頻頻看錶。
Jim Carrey誇張的肢體動作已成為觀眾最期待的部份,而觀眾進入戲院就是想發笑,這樣的預期心理讓編導必須想出更高明的手段來製作,才能使觀眾感到意猶未盡。Jim Carrey盡情發揮的橋段不少,只是單調離譜的劇情令人感到缺乏說服力。
從接近上流社會的高點,快速地摔下谷底,原本應該令人同情Dick與Dane的境遇。只是竟然以強劫為解決方式,且直到最後都沒有被繩之以法,為了製造笑料而製造劇情,如被移民局誤認墨西哥偷渡客抓入拘留所,卻又非法集體逃離成功;在搶劫銀行途中,卻遇上真正的搶劫。這些劇情應是非常悲慘的,卻在讓Jim Carrey搞笑的包裝下顯得裡外不是。其實大部份的橋段我都笑不出來,可能是說服力不足。
也許美國的文化中,只要讓Jim Carrey耍弄誇張的肢體,就是成功的金式喜劇片,但我並不認同罷了。
惡意倒閉的大老板最後在Dick和Jane誤打誤撞的設計下,被強迫捐出四億美元造福人群,而對公理正義做了交代。Jim Carrey被定型的角色,終究難以轉型,只有繼續耍弄獨特的誇張式表情,行走於好萊塢影壇的一隅。
出處: 祖魯影箴-「我愛上流」(Fun With Dick and Jane)
「烏賊與鯨」「親情難捨」(The Squid and the Whale)
獲得獨立精神獎入圍的「烏賊與鯨」,以DVD發行於台灣,翻譯成「親情難捨」,大概著眼於原片名可能令一般租片民眾一頭霧水,故改名之。本片據說是導演Noah Baumbach年少時期的寫照,探討一個父母離異家庭下的青少年,該如何和父母雙方相互調適,渡過漫長的成長期。
初見片名,很難想像內容為何。烏賊和鯨魚都是海中大型動物,這裡說的兩者是片中大兒子Walt小時候跟母親在博物館看到的立體模型,模型展現鯨魚和烏賊纏鬥的情況。當然這裡指的烏賊是深海中體積大型的那一種,通常纏鬥的結果是鯨魚得勝而吃掉烏賊,但也吞食得很困難。
父親Bernard是才華洋溢卻鬱鬱不得志的作家,只能在大學教授維生。其妻Joan原本非作家,婚後卻發現有寫作天才而出書,名氣蓋過Bernard,這讓Bernard感到無法接受,從此嫉妒心便在夫妻之間發酵,終至不可收拾。當然兩人的離異不會只因為這項原因,太太的外遇成了先生最好的藉口,離婚無可避免,但正值青少年時期的兩個兒子Walt和Frank,只得在分開的雙方住所輪流居住,直到成人。大的Walt從小崇拜父親的文筆,站在父親這邊;小的Frank則喜歡跟媽媽住在一起,站在母親這邊。選邊站的孩子們,成了破碎家庭的犧牲品。
烏賊和鯨魚,是否因互相嫉妒而打架,以生態上來看當然不是。海中蛟龍由誰當,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結,在人們的想像中兩者只有拼到你死我活才罷休!嫉妒心的破壞力,可見一斑。
父母親爭執的癥結,又豈是孩子們可以瞭解的。讓孩子們介入大人的風暴,多少影響日後的人格養成,我想導演本身一定印象深刻,才會在成名後選擇以自己親身經歷為題材,活生生地刻畫當時父母親的爭吵、兄弟之間意見不合、和結交異性朋友、青少年性成熟的怪誕行為等各種情況。畢竟單親家庭對兒女而言,缺了那麼一大塊要如何補足,恐怕是很大的問題,足以影響一生。
末了Walt對父親的崇拜,在撞見父親和同居女學生的曖昧行為,及父母爭吵的對話之中,開始崩潰。他再度回到博物館看著烏賊與鯨的纏鬥畫面,心中無限感慨。電影結尾有點令人措手不及,我想人生的道路漫長無際,本來就沒有一個「結局」,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即使Walt對父親失望,父親還是父親,母親仍是母親,兩人離異也是事實,他和弟弟Frank仍必須展開自己的前途。
夢想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做為註腳。
出處: 祖魯影箴-「烏賊與鯨」「親情難捨」(The Squid and the Whale)
「婆家就是你家」(The Family Stone)
電影原名是「史東家族」,從中文片名來看似乎是描述婆媳問題的片子,實際上也是,不過卻不是那麼單純。 這是因Sex and the City走紅的Sarah Jessica Parker轉戰大銀幕的第一部電影,加上Diane Keaton精湛的演出,讓本片在宣傳期間就令人期待。Sarah飾演有些神經質的都會上班女郎Meredith,在陌生的環境中顯得拘束嚴謹,反而變得 格格不入;Diane飾演Stone家開明的家母Sybil,雖然有一位聾啞的兒子,且又是同性戀者,但仍開朗地接受,使全家籠罩溫馨歡樂的氣氛中。 Meredith在聖誕節前夕跟著男友第一次與Stone家人見面,Sybil這位未來的準婆婆面對不斷出包的Meredith,會爆出怎麼樣的衝突?又 該如何善了?
既是溫馨喜劇,編劇的功力就很重要,如何在那麼多同類型電影中獨創一格,是首要任務。筆者覺得在劇情上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是設計Sybil的聾啞兒子Thad為同性戀,而男友Patrick又是黑人,種族和性向的歧異集中在一塊,讓拘謹的Meredith易於犯錯。這樣 的家庭還能和樂融融,歸功於家長的教育及家人的觀念都足夠開明,相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Meredith像「闖入叢林的小白兔」,動則得咎,急需男 友Everett的關懷。第二是愛情如春天的天氣般,變幻莫測。特殊的事件讓人明瞭真正所愛,Everett和其弟Ben分別找到了真愛,避免一場錯誤的 婚姻。不過這裡實在安排得有點誇張,說服力不足,畢竟短暫的相處竟然能改變心意,而且同時成就兩對,的確有些為結局圓滿而牽就的感覺。
婆 媳問題一直是存在的家庭議題,不論是傳統或現代,兩個原本無關的家族和人碰在一起,只要有接觸就有適應和溝通上的相異,需要更多的寬容來解決。編導將同性 戀和種族差異一并帶入,也讓觀眾開了眼界,未來一定會有更多類似的開明家庭存在,以欣然接受取代責罵強迫可能是較好的方法。不過片中故意顯露異性戀情的脆 弱,同性之間反而堅若磐石,也是一種警惕吧!
出處: 祖魯影箴-「婆家就是你家」(The Family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