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About Love)
這一陣子似乎流行這樣的電影型態,以東亞兩岸三地為背景,塑造三個愛情故事,觀眾除了欣賞不同的三個故事外,還可以體驗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所展現各異其趣的特色。尤其對於台灣觀眾而言,電影裡有自己的地方,更有親身經歷之感。
本片三個愛情段落,分別發生在日本東京、台灣台北、及中國上海,也分別由三個導演執導,演員當然也橫跨日台中三國。以本地觀眾來說,也許對台灣演員的面孔早已熟悉,日中兩國演員的出現,更能激發新鮮之味。
三個故事各有特色,甚至偶有牽連。愛情原具巧妙之性,在產生與維護的過程常是不言可喻,毫無規則可尋。陳柏霖與伊東美咲演出的東京篇,以赴東京異地求學的台灣學生、及剛和男友分手的當地女設計家為男女主角,在人潮擁擠的涉谷街道上,來段初次邂逅之旅。躲藏、窺探與追逐,是建立愛情的初步手段,接下來,就看造化了,由得觀眾自由想像。
加瀨亮與范曉萱的台北篇,發展得更為奇特。兩個連語言都不通的男女,如何開展愛情?劇中浪費大量的時間,在比手劃腳及聲音模倣的溝通上,偏偏愛情不是一件單純的東西,有限的語言辭彙,又如何表達得出複雜的情愫?沒問題,也許花了點時間,但和善的肢體動作,足以晃動微妙的心靈。行駛中的機車隆隆作響,在你我熟悉之環境中,點燃愛的火種。
上海篇由塚本高史與李小璐主演,塚本高史來到上海的原因,在東京篇裡不經意地點出。這裡是上海一處再尋常不過的角落,胡同裡有特色的紅磚牆建築,滿街曬衣的尋常景象,配上路角小雜貨店、男主角濃濃的思鄉情愁、和女主角的情竇初開,交織出一席意外的落花流水之憾。上海正在擴展,舊區域不斷拆除重建更新,使得這個遺憾,將永遠難以彌補,只能常留心底。
由多段故事構成整部電影的方式,個人的經驗是很難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最多兩小時的電影,交代一個欲表達的意念,並讓此意念深入觀眾心裡尤屬不易,何況是分成多段,而又意念各異?但不可否認的,本片每段故事,都具備完整的架構,東京與台北篇,描述的是愛的發生;上海篇同樣描述愛的形成,但似乎卻已結束。不論電影或戲劇,在有限的時間裡,是無法表達具有無限時間的現實人生,端看導演在人生長河的哪個時點喊「開麥拉」,哪個時點喊「卡」罷了。我們看到的是「美麗的段落」,實已值回票價。
「海貓」(海猫)
傳統的日本社會,是極度男尊女卑的狀況。女人嫁夫隨夫,雖有種種埋怨也應當往嘴裡吞,社會賦予女人的角色,就是無限制的任勞任怨。家長在女兒長大的教育過程中,不斷灌輸這樣的思想;嫁為人婦的女人,若能擁有這種「美德」,將被社會認為是最好的表率,就是好女人家。奇怪的是,初為人婦時受盡委屈,待自己熬成婆後,卻不思改善,仍對媳婦要求一樣的標準,如此一代傳一代,每一代的女人,總「報復」在下一代身上。
中國傳統觀念也是如此,只是比較起來沒有日本傳統那麼嚴重。「海貓」這部電影,以北海道函館附近漁村南茅部為背景,函館與南茅部的差距,是都市與鄉村之別,隔開的卻不只是座山,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對身為漁夫的男主角之一赤木邦一(佐藤浩市飾演)如此,對女主角野田薰(伊東美咲飾演)更是如此。
自願遠嫁漁村的野田薰,立誓作好漁夫妻子的工作,起初被邦一濃厚的愛情包圍,日子雖辛苦倒也快活。只是當一個漁夫妻子何其容易,身體不好的她很快就無法承受;而夫家極端傳統的價值觀與作法,更壓得薰喘不氣來。邦一的弟弟廣次,暗戀薰已久,得知薰的狀況,一直想將薰拯救出來。無奈薰已是大哥之妻,於理於法皆不容。
長久的壓迫下,爆發式的反彈必然發生,只是時間問題。薰出軌了,與廣次在函館情不自禁,只是紙終究包不住火,當邦一發現事有蹊蹺,一步一步挖掘真相,夾在兩個男人之間的薰,該如何善了?結果是悲慘的,當薰往山下一跳的那一煞那,廣次跟著跳了,兩人化作海鷗,比翼雙飛。日文原片名「海猫」,是海鷗之意。廣次唯一私下送給薰的禮物,是一只海鷗造型的項鍊,廣次為了成就這種不容於世的愛情,犧牲了生命,跟隨著薰一起離去。兩人相繼跳下懸崖的那個畫面,讓人感到愛情的偉大。愛情的發生原是毫無道理可言,卻必須受到人為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當與這樣的人為規範產生衝突時,又當如何解決?在極端保守的北海道漁村,薰與廣次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就是殉情。
這樣的劇情,是有些老套了。各種文藝片不斷上演,難保不會出現類似的劇情。儘管如此,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家世狀況,仍舊會發生類似但質感完全不同的愛情故事。強烈的愛恨,強烈的無奈,強烈的傳統包袱,交織出這樣的悲劇。劇中那些活著如此辛苦的人們,似乎唯有一死得以解脫。我們應慶幸能活在相對開放的社會與時代裡,不必接受那麼多社會規範的緊箍,否則,哪能獲得揮灑個人才能的空間。我們這一代,擁有前所未有的幸福。
「狗狗心事」(いぬのえいが)
日本流行文化有一奇特之處,是一股崇拜「可愛」之風,從女人妝扮到動漫偶像商品,都看得到「可愛」的存在。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這點已無庸置疑,狗狗的可愛與感動,在擅長對可愛東西再加工的日本而言,電影與電視無疑是最好的展露媒介。一連串跟「狗」有關的電影,陸續被引進台灣,也獲得廣大迴響。這部「狗狗心事」,繼承一系列「狗」電影之風,再度展現可愛與感動的威力。
一段段的小故事,結合成整部影片,但故事之間並非完全獨立,從開始到結束,隱約串聯一個劇情的主軸,是由中村獅童飾演的山田健太郎,及其小時候的玩伴-一隻流浪柴犬「波奇」,在鄉間玩樂長大的故事。從事廣告企劃的健太郎,受命為一狗食產品作廣告企劃,卻在各方不斷要求修改下成了四不像的廣告作品。頹喪之餘,在街頭遇見一隻狗的身影,讓他回憶過往,與那隻名喚「波奇」的柴犬,在一起玩樂的美好時光。
健太郎有氣喘疾病,一次的發作後被救護車送到東京,波奇也追著到東京,卻找不到健太郎,被天海祐希飾演的美晴撿來收養,開始另一個幫助美晴尋找愛情的小故事。波奇離開後,來到醫院,恰巧這家醫院是健太郎就醫之處,只是時間不同沒有碰到面。波奇忠心地在醫院門口守候,盼望有一天能再與健太郎相遇。終於這一天來到了,只是波奇壽命已不長。之後,又有一段故事描述現在的健太郎,回到鄉下,發現以前與波奇一起嬉戲的黃土草坪,已變成一座現代化購物中心。但在一個夜晚無人時刻回到原地,卻與波奇有一次另一個世界的接觸,聊慰思念之心。人與狗的感情,也許只有親自養過狗,並與狗成為好朋友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吧?
其他還有許多不錯的段落,如開頭的歌舞劇,詼諧幽默的舞姿與歌詞讓人由衷一笑;八哥犬可羅對一看似博美狗尾巴的莉莉情有獨鍾,將狗擬人化的故事,雖然是創作而來,但可愛的故事內容仍有可看之處;以漫畫方式描寫小狗與主人的一生,期盼能讓人們改變對養狗的態度。這些片段集合起來,就是不折不扣的「狗狗心事」。
很難有其它動物能像狗一樣和人如此親密,而狗的生命最多只有十餘年,使得愛狗人終究必須面對愛犬的逝去,就像面對親人逝去般悲痛。我小時候的愛犬,不消說已全部壽終正寢,回憶過往歡樂時光,對照去世時的悲傷,難怪讓愛狗人興起一股「既然面對愛犬死去如此難過又無法避免,乾脆不要再養好了」的想法,這也說明狗對人類的意義是不可取代的。本片是部小品,以輕鬆的心情觀賞,從人與狗的故事中,獲得人狗關係之進一步啟發。
「希臘首部曲:悲傷草原」(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導演Theo Angelopoulos在希臘的地位,跟國寶一樣崇高,在「息影」多年後再度復出,復出的理由是一部絕佳的劇本吸引了他,這部就是「希臘三部曲」。希臘從廿世紀以來的近代史,跟許多新興國家一樣充滿了戰亂,由於地理位置在共產與資本主義世界的邊界,在伊斯蘭教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中間地帶,註定了歷史的動亂宿命,也造成了當地人民的悲情命運。加上古希臘出名的「悲劇三部曲」,希臘,似乎已是悲劇的代名詞。
首部曲悲傷草原,最近已在各國上演,二部曲正在拍攝中。「悲傷草原」的故事背景從1919年蘇聯紅軍革命到1949年希臘內戰為止,這段時間希臘經歷了紅軍入侵、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希臘內戰。女主角是Alexandra Aidini飾演的小女孩Eleni,因父母雙亡由Spyros認養,跟隨他們流亡到希臘某地開始新的生活。背景雖契合當時希臘史實,卻是取材自希臘神話「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述說一個女人一生的悲劇。
甚麼是藝術片?這就是一齣不論從故事、攝影、場景、配樂、服裝各方面來看都是藝術的電影,因此充滿許多非現實意念所成的畫面。在拍攝手法上更是特別,總是遠遠地看著事情發展,像無關緊要的第三者在山頂上,拿著望遠鏡鳥瞰這個地區所發生的人事物。畫面成色趨近於單色調,單色調給人悲悽之感,在流亡後重新定居屯墾的初期,生活的困苦讓一切都顯得無望。只是這種艱苦像是無窮無盡的壓力,一連串的戰亂加上家族內的事件,讓生活變得更加灰漆、暗淡。
將Eleni養大的Spyros,其妻因病身亡後,竟然想要老牛吃嫩草,再娶Eleni為妻。Eleni與Spyros之子從小到大相戀多年,私自生下一對雙胞胎。為了逃避Spyros的追查,兩人帶著這對雙胞胎私奔至另一個地方生活,卻也種下了Eleni悲慘的命運。Eleni的先生是名手風琴音樂家,一生的夢想是到美國演出。終於有個機會遠渡重洋,卻需長期與Eleni分隔兩地。到美國的他,雖發現美國與想像中的夢幻天堂有所不同,但仍努力不懈,為了能將妻與子接往美國,毅然投入軍旅,以便取得居留權。同時間的Eleni因國內兩派混戰,也無辜入獄多時。而當時正是二戰期間,他只得跟隨美軍到南太平洋對日作戰,卻戰死沙場。死訊傳來,Eleni當然是悲痛萬分,只是災難仍未了結。二戰結束緊接而來的希臘內戰,她的兩個兒子分屬不同陣營,兩陣營互相廝殺,兩個兒子相繼戰死。我想,人間沒有甚麼比家破人亡更令人悲傷的了,Eleni的父母因戰亂身亡,長大後唯一的親人就是先生與孩子,卻全部在戰爭中殞沒,誰能承受這樣的悲劇?
戰爭,是人類悲劇的主要來源,但由人類的歷史觀之,戰爭卻是永遠存在,無法避免的。本片的拍攝手法,給予一種「說故事」的感覺,不是那麼真實,有些虛幻,像是一篇文學與詩結合的作品,只是故事背景是希臘真實的歷史。看慣了好萊塢式的娛樂片,對此片可能會不太習慣,甚至整場打瞌睡。以欣賞一場文學交響詩的態度,去欣賞並瞭解導演Theo Angelopoulos的敘事風格,必然獲益匪淺。如據此能體會到「悲劇是一種超然的藝術表現」,也算不虛此行了。
「捉迷藏」(Hide and Seek)
驚悚片之所以驚悚,在於觀眾對片中營造的未知領域感到恐懼,一方面害怕隱藏在背後的事實可能超出想像,另一方面又亟欲知道實情,這樣的矛盾心態,讓觀眾不自覺身陷片中劇情,難以自拔。
「捉迷藏」這部片,無疑在氣氛的營造上獲得不錯的效果。由Robert De Niro與新生代女童星Dakota Fanning合演片中的父David與女Emily兩人,在David之妻因故自殺身亡後,故意將觀眾的思緒導向Emily心中怪罪父親的方向,用來解釋Emily行為舉止的怪異。Emily口中的新朋友Charles,成為觀眾未知又亟欲得知的角色,似乎Charles的出現,伴隨來無影去無蹤的高超能力,是導致Emily行為偏差的問題所在。這時大家同情的是努力想帶領女兒走出悲傷的David,反而對Emily一再辜負父親願望,總在半夜兩點零六分與虛構出來的Charles在浴室大搞變態遊戲,感到不解。
為了製造驚悚,導演大玩資訊不對稱遊戲,只給觀眾看到導演給看的鏡頭,卻對大部份含有事實的鏡頭一概不提,尤其是有關Charles的部份,使得觀眾越看越疑。不過對於驚悚片而言,如何在製造懸疑的過程,讓劇情邏輯維持正確沒有漏洞,是重要卻困難的課題,個人認為本片在這方面做得很差,當然這是指在一切水落石出後,回想前面的劇情,會發現漏洞百出。感覺上像是為了讓觀眾達到高度驚悚的情緒,而故意忽略劇情合理性。
人格分裂,是電影常用的題材,只是各有巧妙不同。臨床上,是否人格分裂真的能夠達到裂得如此徹底的程度,似乎已不重要了。反正這是標準的藉題發揮,真正跟具有人格分裂特質的人相處過的並不多,誰又知道發作時會是甚麼狀況?劇本讓Emily故意不提Charles的長相,Charles永遠被認為是另一個神秘的人或鬼,直到David發現,原來學著其妻與Emily玩捉迷藏玩得走火入魔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無法走出陰霾的不是Emily,是他自己,這是多大的震撼,不論對觀眾或David本人都一樣。
使觀眾驚悚的元素,本片都具備了,差的是劇情的合理性。有時不能怪劇本,因為現實生活本難建立怪異又合理的事件,重要的是娛樂效果達到了,那麼本片就有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