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2

「捉迷藏」(Hide and Seek)

驚悚片之所以驚悚,在於觀眾對片中營造的未知領域感到恐懼,一方面害怕隱藏在背後的事實可能超出想像,另一方面又亟欲知道實情,這樣的矛盾心態,讓觀眾不自覺身陷片中劇情,難以自拔。

「捉迷藏」這部片,無疑在氣氛的營造上獲得不錯的效果。由Robert De Niro與新生代女童星Dakota Fanning合演片中的父David與女Emily兩人,在David之妻因故自殺身亡後,故意將觀眾的思緒導向Emily心中怪罪父親的方向,用來解釋Emily行為舉止的怪異。Emily口中的新朋友Charles,成為觀眾未知又亟欲得知的角色,似乎Charles的出現,伴隨來無影去無蹤的高超能力,是導致Emily行為偏差的問題所在。這時大家同情的是努力想帶領女兒走出悲傷的David,反而對Emily一再辜負父親願望,總在半夜兩點零六分與虛構出來的Charles在浴室大搞變態遊戲,感到不解。

為了製造驚悚,導演大玩資訊不對稱遊戲,只給觀眾看到導演給看的鏡頭,卻對大部份含有事實的鏡頭一概不提,尤其是有關Charles的部份,使得觀眾越看越疑。不過對於驚悚片而言,如何在製造懸疑的過程,讓劇情邏輯維持正確沒有漏洞,是重要卻困難的課題,個人認為本片在這方面做得很差,當然這是指在一切水落石出後,回想前面的劇情,會發現漏洞百出。感覺上像是為了讓觀眾達到高度驚悚的情緒,而故意忽略劇情合理性。

人格分裂,是電影常用的題材,只是各有巧妙不同。臨床上,是否人格分裂真的能夠達到裂得如此徹底的程度,似乎已不重要了。反正這是標準的藉題發揮,真正跟具有人格分裂特質的人相處過的並不多,誰又知道發作時會是甚麼狀況?劇本讓Emily故意不提Charles的長相,Charles永遠被認為是另一個神秘的人或鬼,直到David發現,原來學著其妻與Emily玩捉迷藏玩得走火入魔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無法走出陰霾的不是Emily,是他自己,這是多大的震撼,不論對觀眾或David本人都一樣。

使觀眾驚悚的元素,本片都具備了,差的是劇情的合理性。有時不能怪劇本,因為現實生活本難建立怪異又合理的事件,重要的是娛樂效果達到了,那麼本片就有了價值。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