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31

「孤雛淚」(Oliver Twist)

英國文豪Charles Dickens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孤雛淚」以各種型式的改編出現在電影、電視、舞台劇、音樂劇、卡通等媒體上,歷久不衰。以「戰地琴人(The Pianist)」一片成名的波蘭大導演Roman Polanski,這次以幾乎原來的班底,改編膾炙人口的故事孤雛淚,加入自己童年的悲傷經歷,精心製作一部目標放在奧斯卡的大作。 孤雛淚的故事大多數觀眾都明瞭,一個名叫Oliver Twist的孤兒,一出生就是棄嬰,在英國社會底層努力求生,力爭上游的故事。Oliver本性良好,只因身處道德淪喪的低階社會,潔身自愛的結果是反遭誣陷,只有憑自己微弱的力量,不停地試圖奔向那偶然透出的一絲光明,即使常被拉回黑暗處,也毫不放棄希望。 Roman Polanski在「戰地琴人」得獎後的下一部片,竟是重拍大眾熟悉的「孤雛淚」,這點比較值得探討。Roman Polanski的年少經歷,就像戲劇般坎坷,幾乎是電影的真實翻版。他是猶太人,在法國巴黎出生後,父母移民波蘭,恰巧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時期波蘭猶太人的下場,完全反映在他父母身上,全家被送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並死於營中。九歲逃離集中營,一人在波蘭四處流浪求生存,因此親身經歷不少社會底層的殘酷現象,也讓他所導的作品總是充滿變態、性與暴力的真實體驗。他的童年生活如此,由他來重新詮釋孤雛淚,應該更能體會箇中滋味。 人無法選擇自己出生時的種族、時間、家庭背景等任何事項,即使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一生的生活與成就並不保證一定好,一定沒煩惱。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出生,怨天尤人就毫無意義。想想Oliver,我們每個人的出生都比Oliver好上百倍,如何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並以此為基礎向更好的目標邁進,才是這一生是否過的有意義的關鍵。這是一部勵志片沒錯,八股的教條人人都不愛,不過在各種媒體一致崇拜高出身的現在,我們不能只是欽羡人家的出身高,並帶著嫉妒的眼光批評,畢竟人家也同樣無法決定出生。多用點心經營自己,以自己為超越的目標,而不是他人,未來有一天回首過往,自有不虛此生之感。

2006-01-30

「隱藏攝影機」(Caché; Hidden)

大導演Michael Haneke的片子一向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類型,不走商業路線,不讓觀眾輕鬆走出電影院,每部電影都為展現一個獨特的中心思想而不斷洗煉,直到壓縮極致後驚天動地的爆發。從片名得知與隱藏式攝影機脫離不了關係,錄影的一層意義是偷窺,人也許有偷窺他人的潛在慾望,但都不喜歡成為被偷窺的對象。一對中產階級事業有成的白人夫婦,收到內容是有關他們生活狀況的錄影帶,引發後續連串反應,並揭露男主人Georges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人都不喜歡被偷拍,不喜歡在未被告知下拍攝,因為許多實情是不願被揭露的,屬於隱私的一部份。Georges收到內容為家門前的帶子,到內容為他老家實景的帶子,開始抽絲剝繭努力分析可能的拍攝者,這時的他認為自己足以解決這件事,並不詳細告知他的太太Anne。Anne從收到偷拍帶後,家庭生活即受到很大的影響,但Georges似乎總隱藏著某些秘密而不誠實告知,終於雙方開始發生爭執,因為在這點上Anne信任Georges,但Georges似乎不信任Anne。 Georges根據錄影帶內容,找到他認為最可能的拍攝者,是兒時被父親趕出家門的養子,阿爾巴尼亞籍、窮途潦倒的Majid。這牽涉一段阿爾巴尼亞移民,在巴黎遊行遭法國政府開槍鎮暴的歷史,Majid是槍桿下的孤兒,雖然Georges父親因同情而加以收養,但終因某件事而被趕到孤兒院。Georges認為Majid很有可能因懷恨在心而以此方式報復,認定Majid就是偷拍者,卻苦無證據,無法入罪。Majid極力否認,卻得不到信任。Majid原以為Georges是念舊而找到他,想不到一見面就不斷指控他。Majid信任Georges,但Georges完全不信任Majid。 白人天生的優越感,對其他人種的嫌惡、憎恨,在此被「發揚光大」。Majid背負了外國移民的原罪,被認為是社會底層喘息茍生的類別,是犯罪的淵藪,必須承擔社會治安不良的責任。即使奉公守法,也難以獲得主流社會的信任。導演藉由事業有成的白人階級觀點,鋪張了這個存在已久的社會現象,「信任」天生不存在於白人和外國裔移民之間。 那令人驚訝的自縊,事前看不出徵兆,血濺當下,不只觀眾被嚇了一跳,在場的Georges亦一時不知如何自處。Georges對Majid的傲氣,轉為無知的恐懼。誰是拍攝這些帶子的人,Who knows? And who cares?儘管這個人神通廣大,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拍攝得到,或許這只是Georges心裡的一面鏡子,將他不想為人知的那一面反射出來。畢竟不是一般驚悚懸疑片那樣,一定要揪出背後主謀而後快,本片找不到主謀,我覺得主謀者太過神通廣大,根本不可能存在,只有心魔! 片尾那段畫面大異其趣,Georges的兒子與Majid的兒子在學校裡有說有笑,似乎上一代的恩怨與社會階級觀念在下一代中已減緩許多,這也給予觀眾一些希望,尤其在低氣壓籠罩的氣氛下更顯珍貴。本片獲得坎城影展的三個獎項,可謂實至名歸,只是觀眾最好有些心理準備,才能得到本片的精髓。

2006-01-25

「空中危機」(Flightplan)

Jodie Foster接的片子不多,卻片片精彩。這部懸疑片,發生在飛機上,Jodie Foster扮演一位在飛航途中遺失女兒的母親Kyle,雖張惶失措卻靠機智努力找尋女兒的下落,終於揭發了隨航空警與空姐的犯罪陰謀,救回她摯愛的女兒。 飛機從起飛到降落之間,就像一個孤島,沒有東西能進出。編劇運用如此一般性的認知,讓Kyle女兒的失蹤變得難以置信。加上Kyle剛失去丈夫,失去親人的痛苦很有可能讓Kyle產生幻覺。中東人士在911恐怖攻擊後成為西方民眾懷疑的目標,但機上那兩位無辜的阿拉伯人卻提出適當證明,證明並沒有藏匿Kyle女兒的可能。一位心理醫師的協談,更將整個事件導向Kyle因失去親人產生幻覺的結果。儘管飛機上自機長、空姐,下至每一位乘客,剛開始都寄予同情而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但隨著時間流逝,乘客受到的打擾越來越多,實情越來越像是Kyle自己的心理作祟,站在她那一邊的,好像只剩下負責在旁監督並協助她的空警Carson。 因為在密閉的飛機上會有人失蹤,這點太不可思議,因此本片前半部份的事實指向,Kyle女兒和她丈夫早在先前的意外中雙雙身亡,Kyle因為極度痛苦而產生幻覺,誤認她帶著女兒一起上機。 Kyle女兒在窗上隨手劃的心,還保留在窗戶上,這點透露一切都不是幻覺,真相初現端倪。 前半部的劇情,我一直在思考著,這麼天衣無縫的事實,有甚麼辦法可以在後半部翻轉過來?當我這麼想著,我意會到編劇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則倚賴水落石出的過程,是否合情合理。運用巧合無所謂,每一件事都是無數個巧合組合而成,只是巧合之間的邏輯連接,必須要能夠說服觀眾。 空警Carson的心態成了關鍵,巧妙的陰謀,還需要合適的共犯來一齊完成。Kyle女兒被抱走並帶進電子設備艙,竟然無人看見,運用眾人一般心理,只要行為速度無特殊異常,大多數動作眾人是視而不見的。不過Kyle也發揮了身為母親的「非常」本能,竟能夠將男性歹徒騙進艙室,並引爆炸彈,若不如此又如何讓一個弱女子徒手擊敗大野狼?Jodie Foster演出的角色慣用智力擊倒敵人,本片自然不例外,而觀眾也習慣認定Jodie Foster的角色具備這樣的能力。 是部懸疑片,娛樂價值為第一優先。看Jodie Foster在逆境中如何與歹徒鬥智,繼而反敗為勝的過程,深具娛樂感。以強烈親情為基礎的劇情,常被運用在許多社會寫實片中,親情激發出鍥而不捨的偉大情操,在類似電影中展露光輝。

2006-01-23

「金賽性學教室」(Kinsey)

大名鼎鼎的金賽博士,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更常聽到的是「金賽夫人」,呵!媒體的力量真大,不論如何,雖然真正的金賽夫人對性學研究也幫了不少忙,不過金賽博士是位男性,無庸置疑。他在二戰剛結束的1948年,出版了一部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研究報告「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敢以性愛為研究目標的公開報告,這為他帶來名聲,也帶來責難。

戰後的社會期待休養生息,社會相對保守。金賽身為研究昆蟲的生物學教授,從昆蟲的型態特性獲得啟發,轉而注意到人類的性愛行為。人們的性愛模式呈現多樣,但缺乏系統性研究,道聽途說的結果難以一窺全貌,因此金賽決心以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爭取經費擴大團隊規模。在印第安那大學任教時發生師生戀,娶到學生老婆Clara McMillen,並找到願意追隨他的研究生Martin,兩人成為他進行性學研究的得力助手。

金賽是個「完全」的科學家,深信科學至上,任何規範與科學抵觸者無效。他研究的是人類的性行為,人類行為逃不出社會與道德規範的制約。科學崇尚「自然」,除人類之外的各形生物皆以回歸自然為最高行為準則,唯獨人類除外?人類從出生之始就受到社會道德約束,在性方面所受的限制更大,因此人類性行為是不自然的。過多的約束,將使人們感到迷失,因此金賽的心中漸漸浮現一個「性愛烏托邦」的理想,希望解除社會加諸於人們的諸多限制,讓性回歸自然。他不只是想而已,還身體力行,他與Martin有了同性之間的接觸,也讓Martin與他老婆Clara發生關係。這是淫亂?不,這是解除道德限制後的自然行為。

對人類性行為的態度,金賽的主張是爆發性的,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必定遭受衛道人士的撻伐。輿論反對聲浪大,金主不得不撤資,金賽只得另覓經費支撐他的研究計劃,終於依時程在1953年出版了第二本研究報告,這是關於女性性行為的最終分析報告,當然同樣遭受莫大的責難與壓力。不論「性愛烏托邦」的主張是否合情合理,研究過程中獲得大量寶貴且正確的性學知識,直到現在仍舊受用無窮,這點對人類貢獻卓著。在道德的制約下,從前有太多的性知識是不正確且荒謬可笑的,金賽一一駁斥並以科學的角度給予某種程度的解答。這些知識經由大量真實的面談與問卷調查歸納分析而得,在人們對性難以啟齒的習俗下,更顯得正確而彌足珍貴。

先驅者在他所在的年代註定孤獨,金賽似乎是這樣的角色。思想前衛,不見容於當代,退縮者所在多有;憑藉對科學的信任,堅持自己的主張,不畏當時強大的批評聲浪,也許很難在生前獲得認同,但對的事情必定在未來獲得平反,留名青史。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大多數人隨波逐流,是做不到的;如果你擁有先驅者的遠見,不知是否有勇往直前的膽量,並承受孤單?

2006-01-16

「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原著由一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Arthur Golden編寫,他畢業於哈佛,專攻日本藝術與歷史。這部小說以一個日本藝伎「小百合」為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自述身為藝伎一生的經歷和男女之愛的私密情感。Arthur Golden對東方民情事物之熟悉,在這本著作中展露無遺,讓讀者或觀眾分辨不出故事情節竟來自一個美國人之手。 除了原著赫赫有名之外,本片演出者全是中日明星一時之選,章子怡、楊紫瓊和鞏俐,渡邊謙、役所廣司等,讓本片未演出前就受到矚目。得獎明星互飆演技,欣賞章子怡和渡邊謙這對男女主角的對手戲,章子怡和鞏俐間互別苗頭的生存競技,我想絕對值回票價。 藝伎這項職業真是特殊,個人一直搞不清楚和一般妓女有何差別,原來是天南地北的不同。日本傳統文化極其男尊女卑,藝伎這種純以博取男客歡心為目的的職業應運而生。明治維新後日本快速現代化,藝伎日漸式微,至二次大戰後更加萎縮。小百合的一生,有象徵日本最後一位藝伎的意味兒。 據說片中主角是真有其人,是一位名叫岩崎峰子的藝伎,不過故事情節為了引人入勝添加了不少東西。生於貧苦家庭的小百合,只有六歲年紀就不得已被父親賣進藝伎院,從此再也見不著父母,又和唯一親人的姊姊分離,孤苦伶仃成為奴僕,這種開場觀眾想必熟悉不過。只是人生才剛起跑就如此悲慘,勢必要找到一個支撐點來支持她過完剩下冗長的生命,飾演會長的渡邊謙偶然與她相遇。會長,從此以後成為她生命中賴以依靠的最大心理支撐。 藝伎的職業生涯是短暫的,當年華老去,一代新人換舊人,無論曾綻放多麼燦爛的光芒,終將快速被更年輕更有才華的藝伎所取代。同行相忌,小百合的前輩-鞏俐飾演的初桃,似乎早看出小百合未來必是自己的最大敵手,而展開無情的攻訐。小百合必須在藝伎院老板姆媽嚴厲管教,與初桃一干人(含工藤夕貴飾演的南瓜)的戲謔欺負下,一步一腳印學習做為藝伎的所有技能。 生命出現轉折,楊紫瓊飾演的豆葉突然出現,把小百合贖回並努力教導她,終於讓小百合成為當地最有名的藝伎。豆葉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心人士有意安排。小百合的心願,在上天巧妙地協助下,漸漸向目標走去。雖然結局的答案揭曉,實有些不盡合理之處,不過生命本來就充滿意料之外,沒有意外又如何成書。揭曉的當下,本片被轉化為一齣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用一輩子的時間與精力來成就,是何其偉大。 小說是小說,加油添醋在所難免,本片價值不只於此。藝伎文化已成歷史,藝伎的長成甘苦無人關心,藉由本片一窺藝伎生活的一切,包括長成教育、人際關係、內心世界、服飾穿著、和實際演出情況,恰為某種形式的文化保存,這可能比設立藝伎博物館等實體方式要有效多了。

2006-01-11

「如果.愛」(Perhaps Love)

愛,沒有;恨,沒有;抓,不來;甩,不掉。華人少見的歌舞片,在陳可辛導演手上完成。本片集合了金城武、周迅、張學友三個演技派明星,加上池珍熙說書人的角色,讓觀眾在優美歌聲與曼妙舞姿間,體會一段包含回憶與現實,事業與愛情衝突的三角戀愛故事。 張學友的唱功不負歌神之名,聽他的演唱是一種享受。在片中飾演名導聶文的他,一手捧紅女星孫納(周迅飾演),並成為一對戀人。在無意間發現孫納前男友是香港明星林見東(金城武飾演),兩人有舊情復燃趨勢。在掙扎與絕望的心理交戰中,張學友有許多演唱機會。十年前的孫納一心只想成名,幾近不擇手段,在與見東即將結婚前,選擇投靠見東的導演朋友而放棄了他。這種為了成名拋棄愛情的舉動,讓見東一直活在遺憾與憎恨的陰影中。 十年過去了,兩人分別成了明星,機緣巧合在聶文導的同一部戲中相遇,決定忘記成名前所有回憶的孫納,也試圖狠心地忘記見東,只是山盟海誓又怎能一筆帶過。夾在能幫她成名的聶文,和舊識真愛的見東之間,孫納顯得猶疑不決。見東帶她回北京舊居,終於喚回她的真心。只是心有餘恨的見東,差點進行狠心的報復舉動,還好最後仍被見東的良心喚回,兩人重歸舊好。 片中聶文導演的片子,情節恰似現實的翻版,戲中有戲的穿梭,忽古忽今的時空交疊,現實與回憶產生了相輔相成的加強效果。觀眾一時難免時空錯亂,相信即使是片中人亦難分真實與記憶,在內心交戰的夢幻時空裡,朦朧的美麗由斯誕生。獲得是一種幸福的美麗,失去更存在一種莫名的美麗。愛情在時空縱橫軸上各處都有可能發生,難免有捨有得,捨不得是人之常情,即使捨得依然難以保證必如其所願。主動去抓,不一定抓得到;刻意甩開,也不一定甩得掉。愛情,永遠難以捉摸。 出人頭地是一個人從小到大被賦予或自生的願望,功成名就大多需要代價,犧牲某些曾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擇手段獲取功名雖然在道德上似有缺陷,但因快速變化的社會習於注重表面,忽略過程,有名就有錢,有錢就有權。道德若無法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有協助的作用,很快就被踢到一旁納涼。愛情比之道德更為人性,要捨棄更為困難,孫納以非常之心做到了,從結果來看她當初的決定並沒有錯,因為她真的成名了。見東的癡心、聶文的一廂情願,都在笑貧不笑娼的社會價值觀下,成了必然的犧牲品。誰都沒有錯,剩一份真情在十年記憶的殘風中默默喘息,唯有午夜夢迴,才會偶然跳上抬面。愛,不再重要;恨,亦無需存在。

2006-01-05

「電車男」

這裡指的是電影版,由山田孝之和中谷美紀主演的電影。日本擅長商品行銷,使得由網路真實事件集結而成的小說「電車男」,陸續以漫畫、電影、電視劇、電玩遊戲等各種商品型式呈現。個人已看過由伊藤淳史和伊東美咲主演的11集電視劇,回頭來看電影版,自有一番回味與感觸。 持平而論,若不是電車男故事早已炒得人盡皆知,又是真實故事改編,這部片以純愛電影的角度來看,可能還不夠感人肺腑。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心中對愛情如夢似幻的憧憬,在本片獲得適度地放大,和稱心如意的滿足。記得14年前的日劇「101次求婚」,淺野溫子的笑容深植人心,武田鐵矢的忠厚老實,終於在鍥而不捨地努力下感動美嬌娘的經典故事猶如昨日事,類似的劇情今日再度獲得廣泛迴響。「電車男」一片,可說是科技時代網路版的「101次求婚」。 電影的呈現與電視劇或其他媒介有很大的不同,在短短兩個小時中要完整描述整個故事,並製造適當時機、抓住關鍵時刻感動觀眾,難度不小,尤其故事本身已有很高的知名度。雖然簡化了電車男追求的過程,不過在關鍵處仍做適當的展現,如電車男個性的懦弱怕事、因Hermes杯組而建立的通話聯繫、第一次見面分手時車門關閉剎那間的應對、在愛瑪仕小姐家中喝茶的情況、在約會時愛瑪仕小姐主動牽起電車男的手等等。只是片中對愛瑪仕小姐的心情變化,由感激轉變為愛情的心理過程,因時間短促之故掌握得並不清晰。 不過電影中男女主角給觀眾的感覺是比較合理,身為「御宅族」(Otaku)的電車男,經過一番改頭換面後看來還不錯;愛瑪仕小姐也並非美若天仙高不可攀,兩人在一起有了交集。相較之下電視劇可像神話了,男女主角在外型、身高、經濟狀況的差距太大,讓人無法相信會有這樣的故事發生。不過戲劇的詭弔在於,觀眾似乎對「悖於常理」的劇情較感興趣,因此多數人喜歡電視版那種把網友行為過份誇大、追求過程高潮迭起、外加有如天地之別的男女主角。 據說去年六月真實世界的那對情侶還現身於網路留言版,在茫茫網海中有如此浪漫的純愛故事,我想廣大網路族心中大概都偷偷羨慕著。電車男故事之所以打動你我,也許是由於我們期盼在網路的世界裡,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愛瑪仕小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