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解析」(Anatomie de L'Enfer)
一部影像令人咋舌的情色電影,赤裸裸面對面探討男女之間慾望與性的問題,導演Catherine Breillat拍攝本片雖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充滿女性復仇主義的觀點卻引起廣泛迴響。有些觀眾對毫不遮掩的赤紅鮮血和器官嘲弄畫面感到噁心,這些不過是人類行為的一部份而已。當原始慾望被激發,誰又能證明甚麼樣的行為是不正常、齷齪、下流呢?
劇本來自導演1999年的著作「Pornocracy」,或可翻成「情色政治」或「娼妓政治」。一名女性(Amira Casar飾演)對男同志酒吧裡男人互相愛戀的情況感到不平,決心以自身為實驗對象誘使一名男同志(義大利A片男星Rocco Siffredi飾演)對自己產生慾望。方式是花錢請他陪她四個夜晚,這期間她以全裸的身體展露給他看,意圖以赤裸的官能解析激發這位男同志對女人身體的原始慾望。這種構想幾近瘋狂,她以生命作為賭注,以自殘和鮮血吸引他的目光。
是否男同志應對女性裸體毫無感覺?我想答案應是否定的,如同異性戀者對同性身體仍存有好奇是一樣的,只是這種好奇是否是慾望的一種?對男同志又如何?我認為人呱呱墜地後對自己身體本不感到羞恥,是一種開放與無需特意費心的態度。漸長後對展現裸體的不安,來自於社會的道德約制,當大家都隱藏身體時,展露身體就顯得不自然、不適當。長至性愛的接觸,裸體便以一種神秘的姿態,向受社會風俗制約已久的人們召喚。此時揭露了器官的神秘和感官的新奇,解放了人類的原始動物慾望,對另一個活生生的肉體展開本能的需求。
那位男同志接受四個夜晚的感官刺激後,愛上了女體,像正常男人般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尤有甚者,他愛上了她,終於如導演Catherine Breillat一貫的手法,愛到了極致就是毀滅,一切都毀滅在暗夜的波濤洶湧中。
這樣的敘事方式可謂驚世駭俗,男女主角真槍實彈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大概只有歐洲開放社會才能有這樣毫無遮掩的呈現。現代的生物科學研究,似乎正導引出生命存在的目的在於延續生命本身,若果,性交將是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行為了。不知這樣的說法對不對?
「四十處男」(The 40-Year-Old Virgin)
好的喜劇片,要在劇情合理與笑料製造間求得平衡,讓觀眾在稀鬆平常的氣氛中看到驚爆笑點,連心理準備都來不及。本片片名就已先預告一個令人驚訝的情況,觀眾在進入電影院前,內心已經預想主角可能發生的糗事。
四十歲的處男,在歐美對性較為開放的國家中可能是稀有動物,但對目前的東方社會而言應當不會那麼令人不解。儘管是自由社會,總還有一小撮人因個人選擇、個性、或機運緣故,在生活和工作中無緣接觸異性,四十歲被視為早應成家立業的年紀,卻仍未經人事。原本不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大事,但在主角Andy (Steve Carell飾演)周遭同事的慫恿下,卻像是奇恥大辱般切進Andy知足的日常生活中。
以「找個女孩做愛」為目標,是美式青春愛情喜劇常見的劇情,老套而八股。儘管Andy同事們吹牛吹得天花亂墜,事實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各有各的困難與妥協。但攸關「面子」問題,令這群好吹噓的男同事們個個打腫臉充胖子,也讓Andy模糊了對性與愛的真相。男人究竟是為性而愛還是為愛而性,沒有明確統一的答案,只是Andy曾壯大膽子以性事為目標,在成功前一刻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虛,才知同事們為他所設定的目標,其實並不是他要的;他真正想要的是因愛情而啟動浪漫的做愛,心靈和肉體同與對方合而為一的境界,這些非同事們所能協助,而要自己去爭取。
真愛需要勇氣,戀愛的開端啟動了各式嚴酷的考驗,要通過這些考驗走到終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Andy經歷大風大浪,終於體認到此生最重要的抉擇,不顧一切去追尋他所要的幸福,他的目標是Trish。找到正確的目標,是人生重要的一環,不論在愛情或事業、生活上都一樣。還好Andy並沒有聽從那幫朋友的胡亂建言,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一樣達到了目標(破除處男),但對一輩子而言要有意義得多。
笑點不少,表現堪稱恰如其分。在笑果之餘值得思考的,也許是「誠實是上策」這句話。誠懇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誠懇換來了Andy的真愛。吹噓的氣球,總有一天會大到爆掉,變成一無所有。喜劇片以圓滿的喜劇收場,天經地義,不過我相信,Andy與Trish未來的考驗才剛要開始。
「面子」(Saving Face)
中 國人好面子,舉世知名。「面子」這個東西,是無形之物,難以言傳,但在華人生活圈長大的,都能領悟「要面子」、「面子都丟光了」等詞句是何意。本片背景在 美東大城紐約市的華裔社區,儘管移民在國外最繁榮的都市生活,華人特有的好面子問題,仍在社交場合中不經意地「千古流傳」。 很多人將本片與另一部華人得獎電影「囍宴」來作比對,因為本片劇情的兩大主流之一是女同志的故事,剛好跟囍宴的 男同志相互呼應。另一主流是守寡十多載、年近五十的媽媽未婚懷孕的事件。華人講求面子,身份地位越高的,越要有面子。面子不是個人所能維護,影響所及是身 邊所有親屬一齊維護,只要其中一人稍有閃失或所思所為不符合社會主流,丟失的面子不僅是自己的,還是整個家族的。家族為了保全面子,只好將此人「趕出家 門」,劃清界線來維持這個無法具體化的「面子」。這是中國傳統大家族制度使然,奇妙的是儘管已移民國外,下一代連語言都已同化於當地,但面子這項傳統仍舊頑強地保存下來。
陳沖(Joan Chen)飾演48歲守寡多年的單親媽媽,因為意外懷孕而在保守的華人社會中無處容身,只好投靠外科醫生的獨生女兒Wil。Wil由楊雅慧(Michelle Krusiec)飾演,她從小就透露同性戀傾向,母親安排很多機會想要將女兒「導入正途」,均告失敗。Wil在某個場合中結識了她上司的女兒Vivian(陳凌; Lynn Chen飾演),Vivian是個舞者,也是女同志,兩人陷入熱戀。陳沖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堅不透露孩子的父親是誰;其父為了保全身為教授的面子,將陳沖趕出家門;而Wil也為了保全面子,閉口不向家人說出與Vivian的女同志關係。這個家族的每個人,各自為了在華人社會中保有面子而ㄍㄧㄥ在那兒,儘管身在自由民主的國度,這些人卻一點兒都不自由。
長期緊繃的氣氛,終於忍不住爆開了。一是Wil跟陳沖一次表明了兩件事,讓陳沖一時之間無力接受,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另一是陳沖即將與不愛的人成婚前,Wil在婚禮上當眾「爆料」,激出了孩子真正的父親,竟是老余的小孩小余!小余比Wil母 親年輕許多,女大男小的老少配在華人社會中最易被說閒話,這就是陳沖寧可被趕出家門仍堅不透露的原因。母親是老少配,女兒是同性戀,這兩項都與華人傳統價 值相抵觸,因此為了面子,只好偷偷摸摸,忍氣吞聲,直到積蓄已久的能量炸開,在完全拋棄屬於傳統價值的面子問題後,方找到一絲出路。
又想到阮玲玉一片她臨死前最後那句話- 人言可畏,中國人好面子,不就是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苦短,利用短暫的生命體會人世間的一切種種猶顯不夠,為何還要在意他人的指指點點而自我設限?生 活是自己的,生命的燦爛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上,為了無形的面子問題限制了有形的多元發展,即便在生命盡頭即將入棺前大徹大悟,除了悔不當初外也於事無補了。 生命只有一次,得靠自己好好珍惜。
「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Tim Burton's Corpse Bride)
導演Tim Burton在短期間內連續推出「巧克力冒險工廠」和本片,巧合的都與Johnny Depp合作,本片更主打是他們兩人合作的第五部片子。Tim Burton特殊的敘事風格和迥異的人物繪畫,在本片裡毫不保留地顯現出來。 動畫不一定是讓小孩子看的,Tim Burton的動畫觀眾群也常不設定在孩童。深顏色的環境與人物,從頭到尾充滿晦暗黑色的味道,除了故事本身是講述冤死新娘與人間新郎不合自然的結合外,貴族平民間以婚姻為手段各自暗懷鬼胎的算計,呼應了黑色幽默的畫風。懷有各種心機的人物,長相是各種奇怪的形狀,如正三角形、長橢圓形、針形等,只有男主角Victor、原新娘Victoria、和地獄新娘才是正常的倒三角形。倒三角形臉蛋意味正直、誠懇與純真。
當Victor意外地把戒指套在地獄新娘的手指上,從地底走出穿戴白紗的新娘,卻是一付只剩枯骨的身軀,掉出來的眼珠子裡還有蛆蟲住在裡面,心中真是掀起一股涼意。Victor與Victoria雖素未謀面,他們的家長只想藉此聯姻,一方獲取財富解除經濟危機,另一方獲取名聲擠進上流社會,但兩人相見後,愛情開始在他們之間滋長。地獄新娘活著的時候曾有過自認為轟轟烈烈的愛情,為愛私奔,可惜遇到薄情郎香消玉殞。死後不平的她碰巧遇見誤發誓言的Victor,以為就此抓住幸福,無奈Victor在人間已有婚約,地獄新娘在無意間成為別人的第三者。
婚姻誓言中提到「只有死亡才能分離」,成為Victor重返陽間的唯一途徑。還好陰間仍奉行種種法條,他們必須重返陽間舉辦婚禮後,讓Victor死亡進入陰間,才能完成地獄新娘欲與之廝守終身的願望。
想起劉若英的「成全」,地獄新娘面惡心善,她的愛情曾為人所奪而痛徹心扉,此刻她卻奪去人家的愛情,情何以堪?看著成人之美的地獄新娘默默離去,心中只嘆無奈,畢竟陰陽兩道本是涇渭分明,怎能強迫結合,只得咬牙接受。生命中多的是無奈的抉擇,想不到死後仍舊逃不掉,我想這是成長過程必修的一課吧!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近幾年夢工廠出品的動畫片,幾乎是品質的保證,而他們也不負厚望,不斷推陳出新。動畫與真人演出的差別,就在動畫可以天馬行空,化所有現實上的不可能為可能,而尺寸的拿捏,如何在過份誇張和平淡之間取得平衡,夢工廠可謂爐火純青。 這算是夢工廠推出的動畫片中,畫風最卡通化的一部了。動物擬人化,是常用的手法,但廣泛使用誇張的拉扯伸縮來表現片中人物的行為,除了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到新奇以外,也常有發自內心的會心一笑。在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中的獅子Alex、斑馬Marty、河馬Gloria、和長頸鹿Melman這一群動物好朋友,像人一樣白天表演給遊客觀賞,晚上休息,日復一日。但有人(動物)從這樣的生活中獲得莫大的成就感,不想改變現狀;有人(動物)則感到空虛,希望改變現狀,向未知的領域展開冒險。這不正符合人類社會中的一般狀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主觀意識,多元化發展。Marty嚮往野外生活,看看動物園外的野生世界,對Alex與Marty這對異種好友來說,無異投下一顆震撼彈,這一群好朋友就此展開一段新的旅程與體驗。
那四隻可愛又邪惡的企鵝,扮演啟承轉合的重要角色。沒有他們的邪惡念頭,Marty這群人到不了馬達加斯加;沒有他們的領悟,Marty這群人又回不了美國。企鵝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可愛的化身,編劇故意在性格上以相反的方式呈現;如同獅子應該是兇殘成性,但片中的Alex卻是溫柔消極只求安定;斑馬Marty這個草食性動物反而不怕荒野的險惡,執意前往;河馬Gloria拖著笨重的身軀,卻是輕盈如風的女孩;長頸鹿Melman則被那長長的頸子給拖累,老是笨手笨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樣。這種顛覆傳統形象的方式,往往能啟發我們去發現未曾注意到的盲點與成見。
大圓滿結局,是老少咸宜式卡通片唯一的選擇。當大夥兒都體驗到原本想法的單純,瞭解當時願望中的實際情況後,知足惜福是最好的答案。只是當我們好不容易從錯誤的嘗試中瞭解知足的重要,此時誰能保證可回到原本的狀況?知足如果需要以親身體驗的方式來學習,恐怕學得後已來不及了。圓滿結局,只存在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