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
Hans Scholl和Sophie Scholl兄妹,1943年2月發生在慕尼黑大學的白玫瑰事件中,雙雙被處死。當時正是德國納粹攻擊蘇聯受阻的時刻,白玫瑰事件成為在納粹獨裁體制下,以國家社會主義為名,迫害人民言論自由的最佳例證。白玫瑰這個由若干大學生與教授參與的地下反抗組織,以言論反對納粹瘋狂行徑為目標,自此成名。
本片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導演獎,飾演Sophie Scholl的Julia Jentsch因此聲名大噪。Sophie Scholl和其兄在1943年2月間因散發反希特勒的傳單遭蓋世太保逮捕,由於正是德軍在蘇聯苦戰的時刻,儘管Sophie時年不過二十二,她的作為被官方視為叛國,雖然其間舉辦了公開審判,但這項審判只是官方藉以入罪處死的必要型式而已。在納粹政府決定殺一儆百的心態下,年紀輕輕的Scholl兄妹,竟需承受不公平的公開審判,並在極短的時間內被送上斷頭台。言論自由在獨裁政體下,早已蕩然無存,國家至上領袖至上的一元化思想,以各種形式由上而下貫徹到底,人民只能遵從。在蓋世太保對社會嚴密的監控下,稍有反對即行入罪,輕者牢獄之災,重者殺身之禍。這是對納粹當年行徑最嚴厲的控訴!
飾演Sophie Scholl的Julia Jentsch,展現一個年輕充滿理想的女大學生,不問困難只問對錯的做事態度;散發反政府傳單是一件危險的工作,心擁正義的Sophie敢於挺身而出,卻沒有料到有一天真的會被逮捕。儘管事前或多或少套好了萬一被逮捕的說詞,以求脫罪,但單純大學生的思考怎敵得過蓋世太保純熟的偵訊。當Sophie被迫承認「罪行」後,Julia演活了她緊張又強作鎮定的臉龐,一方面擔心同儕的安危,一方面又擔心父母的傷痛。直到判決確定的那一刻,她已不再緊張,反而顯得平靜,為心中堅定的信念犧牲而感到榮耀;儘管每當見到窗外藍天,仍期盼那自由自在的日子,但必死的未來,又將她拉回現實。Julia以微妙的臉部表情將Sophie演活了,透過Julia,我彷彿看到一個身懷遠大理想的女大學生,為內心堅定信念從容赴死的偉大情操。
我不清楚未來是否仍會繼續發生政府迫害人民自由的事實,至少目前仍有許多國家正重覆著同樣的歷史,驗證了歷史教訓從未被記得,歷史將不斷重演的說法。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讀歷史又有何意義?迷惑中。
「神話」(The Myth)
成龍這位頗受爭議的港星,近日新作「神話」,請來韓國當紅女星金喜善擔任女主角,讓這部神話未演先轟動。
打鬥與解謎是成龍主演電影中的一貫劇情,成龍時而扮演武打高手,時而扮演忠厚老實卻有「憨人運」的角色,近年來越來越趨向後者。本片劇情貫穿古今,以兩千年前秦始皇迎娶韓國玉漱公主為時代背景,成龍飾演當時的秦國大將蒙毅,因在迎娶過程中遇劫,而和飾演玉漱的金喜善發展出一段跨越階級無法與人道的特殊感情。現代的成龍是一個名叫Jack的考古學家,或許前世是蒙毅吧(真的有前世嗎?),不斷夢到古代的玉漱,終於因緣際會能挖掘秦皇時代的大秘密,對身為考古學者的Jack而言無異如魚得水。
年代越是久遠,人們抱持越大的幻想。在咸陽附近龐大的兵馬俑出土後,人們不禁開始幻想,消滅六國統一中原後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創造了中原史上未有的霸業,他的駕崩想必影響廣大,也許還有未出土的遺物可揭露未知的歷史事實。別忘了,中國在共產黨的統治下,「批孔揚秦」猶言在耳,「槍桿子出政權」,秦皇正是槍桿子出政權的最佳例證;而是否是「暴政」已沒那麼重要,因為歷史記載的是他大一統的豐功偉業,至於是否暴政已不重要。儘管如此,秦始皇的政績由今日史學家來公評,仍有許多影響正面而深遠的措施。諷刺的是,以強大武力統一中國的秦朝,竟然只經歷短短的兩代皇朝就滅亡,兵強馬壯抵不過人民的揭干而起。
長生不老是人類歷史長久的願望,當統治者功成名就之際,面對自己的垂垂老矣,心中不斷思考的便是如何永保當前榮華富貴不會因蒙主寵召而中止。不老仙丹,也許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卻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這項在邏輯上不存在的東西,歷史上不乏深信不疑的追求者,連日本起源的傳說還是秦皇派遣三千童男女赴日尋求長生不老妙藥之後續。
人類另一項渴望–飛行,在本片以「反重力研究」為說帖而能令人漂浮空中,在現代物理學上反重力仍在理論階段,只好藉一莫名天外飛石,攜帶地球未有之物質,造成人與物漂浮空中的結果。長生不老仙丹與反重力漂浮,構成一部不折不扣的「神話」。
神話既不存在,結局也就毫無選擇餘地。深藏地底的新皇陵,可謂活化石,是考古(或歷史)學的重大發現,但終究只有毀滅一途,毀滅的原因不外乎人類的貪婪,這是千篇一律的結局。本片娛樂性為主,劇情次要,成龍的武打與金喜善的優雅,可能是唯一的賣點。
「敘利亞新娘」(The Syrian Bride)
中東地帶種族紛雜,民俗文化各異,由於歷史上曾互相征服,小小地方充滿了解不開的結。二戰之後以色列在此強迫建國,讓這個地區更陷入兵荒馬亂之境。現在的戈蘭高地由以色列佔領著,歸還之日遙遙無期。本片描述一位住在戈蘭高地的Druze族女孩Mona,遠嫁一個只在電視上見過的敘利亞明星。由於以敘仍處於敵對狀態,嫁到敘利亞後很難再跨越國境回到戈蘭,因此結婚當日Mona內心充滿掙扎。
本片重點在女方家人準備嫁女的複雜情況。Mona之父Hammed有強烈的民族感,曾遭以色列警方抓去坐牢。飾演Amal的Hiam Abbass有搶眼演出,Amal是Mona的姊姊,已婚,育有兩女,丈夫同樣是懷有強烈民族情懷的Druze族人。Amal有上大學的夢想,也獲得了入學允許,但在當地傳統民情的限制下卻很難入學。Marwan為Hammed之子,在南歐一帶經商有成,個性玩世不恭。同為Hammed之子的Hattem,不顧父親反對於八年前娶了一名俄羅斯人為妻,使得父子八年中未曾再見未說一語。這次趁著妹妹Mona結婚,攜妻帶子回到當地。
這個看似複雜的戈蘭高地家庭,可能是當地一般家庭的寫照。在多種族多文化的互相衝擊下,人們無所適從,只能依據各自的信念過生活;而信念相異產生衝突,就算同為一家人,也很難協調出共識。Mona的邊境婚禮製造一個家人再度聚首溝通的機會,只是究竟有沒有效果,誰能知曉?
好不容易Mona一家人浩浩蕩蕩到了以敘邊境,兩國跨越邊境的規定一日數變。原本以為Mona越境到敘利亞會由於嫁娶而較為順利,無奈兩國邊境長官依規章做事,硬是讓居間負責的紅十字會人員來回奔波數次,努力到最後一刻仍無功而返只有放棄,讓一票參加婚禮的親友竟全數敗性而歸。這展現了兩敵對國越境規定的荒謬與辦公人員的無能,將民眾權益擺一旁,民眾只能忍氣吞聲接受這一切的不合理待遇。
雖然導演已力求中立,不過畢竟本片是以色列為主出資拍攝,在許多部份仍看得出利於以國的劇情,譬如安排了Hammed及Amal之夫兩人為民族主義狂熱者,明示與暗示他們此舉對於其他家人(如Amal、Hattem)的強烈影響。以色列以軍事力量佔領戈蘭高地,難道被佔領人民具有反抗心不應該嗎?邊境長官對蓋章的不通融,在紅十字會人員不辭勞苦的努力下,終於願意私下解決的是以國的長官,而Mona無法越境之因最後丟給了敘利亞官員的不通情理。這些都是暗藏其間的偏見。
片尾初露曙光,Mona趁著邊境柵欄敞開的瞬間(可能是敘利亞官員故意開放),緩步走向敘利亞端的男方及其家人。Mona不能再有些許猶豫,她必須勇敢向前,迎向自己所選擇的未知將來。
「英雄教育」(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
十七、八歲的青少年,該是活潑、天真,而又有些成熟的綜合體。他們即將長大成人,對未來充滿憧憬,是人的一生中最富含理想的時刻。在納粹幾近瘋狂的思想邏輯下,把征服全世界的幻夢,作為必然事實來思考,創造出用來培育未來管理世界各地領導人的納粹搖籃-Napola軍校。
Napola軍校是納粹時代的產物,分佈於德國各地。由於軍校教育目標的設定,被視為一般民眾晉身政府高階管理階層的捷徑,因此吸引了眾多對納粹懷有憧憬的德國青少年。Friedrich在單純的工人家庭中長大,這樣的階層想要出人頭地猶如緣木求魚,但他憑著特殊優異的拳擊專長,被Napola軍校教官Heinrich相中,邀Friedrich赴Napola接受訓練。急於飛黃騰達的Friedrich不顧父親的反對,隻身投入Napola軍校,開始他夢想中的「英雄培育」訓練。
思想教育是軍事力量的最重要後盾,各國莫不重視,像咱們黨國創設的「政治作戰」體系,就是負責國軍的思想教育。由於思想教育是為黨為國服務之用,在內容上常無法講求邏輯道理上的完美,因此加諸無條件的「領袖崇拜」與「教條信念」是必要的。諸不見Napola軍校課堂開始的呼聲「希特勒萬歲」,就是領袖的無條件崇拜。
Friedrich進入Napola後,雖然面對嚴格的軍事教育稍感訝異,不過心智仍算堅強的他很快就適應,在某個機緣下認識父親為納粹軍事將領的Albrecht,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青少年的純真,死亡應是遙遠的事。但在片中,出現了兩次的死亡事故,讓兩人的信念發生動搖。那位因尿床而在大庭廣眾之下遭到羞辱的同學,當他用身體壓住即將爆炸的手榴彈,犧牲自己拯救20位同學之餘,我們看到他絕望而無聲的最後一面,以赴死的方式,對尊嚴遭受徹底踐踏發出最劇烈的抗議。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他的最後作為終讓踐踏他的學校當局視為英雄;只是,以生命換取尊嚴,對於未成年的孩子,值得嗎?
第二次的死亡事故,在於Napola學生受命持槍圍捕逃跑的蘇俄俘虜,但完成任務槍殺俘虜的Napola學生,才驚覺殺害的都只是小孩子。Albrecht再也不能接受這種無理信念與嚴酷事實,卻無力反抗,尤其在將領父親高度的期望下。他,只能在一次游泳訓練中,選擇以自沉深海結束生命,因為這是他唯一的逃離方式。Friedrich的信念在好友Albrecht以如此強烈的方式抗議後,終於不支潰堤,在拳擊場上,選擇任對手揮擊卻不回手的方式,絕望地結束他在Napola軍校的一切,結束他對Napola英雄教育的幻想,結束他對納粹的憧憬。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英雄,英雄是塑造出來的。對於青少年來說,英雄崇拜是必經的成長過程,Napola軍校塑造英雄的神像,引領青少年相繼投入對納粹的神式崇拜,使他們甘為希特勒帝國的走狗而不自知。其實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Napola,許多國家包括本國也有類似的歷史曾經上演。希望這樣的故事已成歷史,歷史是過去的事,可資借鏡。盲目的英雄崇拜,應被徹底打入無底的深淵。
「行李箱(中譯)」(Sorte Nula)
葡萄牙,有些陌生;他的電影,更是少見。「行李箱」這部風格獨特的電影,觀影感覺令人煥然一新,雖然聽說製片費用非常低廉,但誰說好片一定要高貴?
聚集了幽默、驚悚、愛情、謀殺事件於一身,第一印象是場景很少變換,幾乎都在一處廢車場中進行,角色的對白很重要,參雜了許多巧合與情緒。Chico莫名其妙被殺,Alberto冤枉入罪,由被害者變成加害人。更不可思議的是死去的Chico,竟莫名其妙被補了一槍,而Alberto一直在場竟渾然不知。劇情到此讓人想一探究竟,若非鬼魅作怪,又何能自圓其說?抓住觀眾的好奇心,本片就成功了一半。
集太多不可能的事件於一時,要尋求合理的解答當然得靠無比精巧的運氣,及成串的巧合連續發生。這樣還不足,混亂交叉的三角戀與外遇,將多個男女角色之間牽成了一幅複雜的男女關係連接圖,雖然實際上過於離譜,但觀眾只會注意到劇中趣味,在心中忙著構思自己的解答,而忽略了複雜男女關係的不合理性。只是容易讓人誤解:是否葡萄牙人的男女關係都是如此混亂難解?
Alberto潛往巴西的陰謀在實現之前,碰上了這個不可思議的謀殺事件,波折不斷。答案揭曉,一連串地點的巧合與精確的發生時刻,讓只能從自身角色來看事情的當事人,感到一頭霧水。我們學到了,有時眼見不一定為憑,親眼所見不一定為真,當面對真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時,一定要心存謙遜。任何人能力有限,所見所知有限,想得知事情的真貌如不懷著謙沖的心態,思考其他可能性,那麼猶如瞎子摸象般,將謬誤連篇。大膽假設,還需要小心求證,前後連貫缺一不可,宜勉之。
「太空夢(中譯)」(Kosmos kak predchuvstvie; Dreaming of Space)
俄羅斯電影,對我們而言是陌生的,即使對世界而言也是如此。冷戰時期的蘇聯,科技與軍事水準足以與美國對抗,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超越美國。太空競賽,是蘇聯少數曾超越美國的項目之一,第一顆人造衛星於1957年10月成功發射升空,開啟了太空時代,是蘇聯歷史的驕傲,也短暫地讓美國感到驚慌。
這部勵志型電影,目的在闡述1957年衛星升空前後的氣氛,但內容並不直接展示衛星製造與發射的技術過程,也不直接演出開發與執行人員的辛苦偉大。片中看不到英雄人物,只有市井小民的生活與愛。在蘇聯與芬蘭邊界附近的某個沿海村落裡,從Konyok與Lara的愛情,和神秘卻堅毅的Gherman之間,一切似乎平凡無奇,但從這群人的對話建立起來的氛圍中,隱約蘊釀著一個大事件的誕生,這個事件行將改寫歷史,為蘇聯締造世界第一的盛舉。
Konyok再平凡不過,但他有堅持到底的精神,面對在拳擊賽總是贏他的Gherman,他從未氣餒,只是不斷死纏爛打要Gherman教他,繼續陪他練習。Gherman有許多新奇的物品,有些神秘,似乎肩負某項神秘任務。Konyok懷著渴望新知的精神,挖掘Gherman的寶庫,兩人因此成為好朋友,但關係卻有些微妙。
對俄羅斯來說,蘇聯是一個又恨又愛的時代,那個時代蘇聯是世界屬一屬二的強國,許多方面都能與美國競爭,甚至超越美國。只是冷戰末期,蘇聯漸漸支撐不起那龐大的身軀,在沒有經濟做後盾的情況下而發生裂解。不論如何,若說製造原子彈的競賽由美國拔得頭籌,蘇聯則在太空競賽中扳回一城,意義重大。本片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現當年新時代即將開啟前的社會狀況,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當時蘇聯民眾心中的看法與期待。這是夢的開端,而且未來夢似乎還會繼續作下去。
「烏龜也會飛」(Turtles Can Fly)
這部片名怪異的電影,來自導演巴曼戈巴第之手,他一向擅長描寫戰地中弱勢族群的處境。位於土耳其、兩伊邊境的庫德族人,無疑是近代西亞的孤兒,他們沒有自己的國家,飽受所在國家政府的欺凌。身為同族人的巴曼戈巴第,試圖以電影的方式,向世人展現庫德族人目前悲慘的處境,期能獲得更多的目光。
孩子是無辜的,但失去雙親的孩子,再無辜也要自力求生存。土、伊邊境的庫德斯坦,長期的戰亂造成不少的孤兒,他們沒有父母,必須自力更生。但到處遷徙的庫德族,沒有農業沒有工業,如何有工作讓這些小孩賺錢養自己?「拆地雷」成了當地最「本土化」的工作,雖然聯合國派有拆雷專家在當地負責此項危險的任務,但孩子們冒著生命危險拆除並收集地雷,以微薄的價格賣到軍火市場,是當地孩子唯一能做的工作。雖然許多孩子因拆除地雷而失去腿或手臂,半數孩子處於手腳殘缺的殘障狀態,但這卻是他們唯一能夠做的事。
綽號「衛星」的孩子王,憑著懂一點英文與科技,成為這群孩子的領導者,族中長老也必須藉其英文來裝設衛星天線,翻譯新聞與接受新知。只是15歲的他所知有限,我們看到他翻譯CNN新聞時,不知所云的窘境,卻還必須厚著臉皮編造出來。「衛星」所率領的這群孩子們,缺手的缺手,斷腳的斷腳,每日仍需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地雷區執行拆除工作,收集越多,收入越多,雖然「衛星」清楚地明白,軍火商轉賣給聯合國的代價,千倍於他們賣給軍火商的價格,但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任其剝削,因為他們還是得生存下去。
焦點在一對剛從外地加入他們的姊弟,及他們的「小弟弟」。姊姊亞格琳每天背著小弟弟里加,不多話的她有著歷經風霜的臉龐,和深不可測的神情。弟弟漢高夫早已失去雙手,卻擁有東方預言家的神秘能力,並在一次意外中向「衛星」證實。這三個小孩就像其他孩子般平凡,但「衛星」對亞格琳有好感,不斷主動幫助亞格琳,只是亞格琳似乎不予理會。原來亞格琳在來到這個難民營之前,曾遭受了很大的傷害,伊拉克士兵輪暴了她,並生下了里加。里加對她而言,是敵人的小孩,也是沉重的包袱,當她看著里加,往日慘事油然眼前,讓她不得不決心「處理掉」他。一次將里加綁在大石旁,因掙脫而導致「衛星」誤觸地雷爆炸受傷;這一次,亞格琳終於徹底擺脫人生的大包袱,里加沉入潭底,亞格琳跳崖身亡。
對世界許多弱勢族群來說,美國是一個救世主的象徵,對這群孤兒與身處難民營的庫德族人而言,美國的介入是否能終止其悲慘的民族命運,猶未可定。直升機從空中散發大量心戰傳單,裡頭寫的內容,是夢想,是願望,還是洗腦用的騙術?獲取基本生活所需,和安全無虞的生存空間,即便如此「理所當然」的要求,對他們而言都仍是奢求,怎會理會這些心戰話語?任何國家的國際政策都是以自身利益為依歸,美國也不例外,看美國如何在沒有化武證據的情況下仍妄言攻打伊拉克,戰後仍找不到任何發兵證據,就知道這其實是一場能源爭奪戰,而非反恐戰,反恐只是藉口,充其量也只是美國為了其國家利益而發動的戰爭罷了。
會飛的烏龜,在哪裡?烏龜拖著重重的殼,想要飛真是天方夜譚。片中我們看到在水中往上游的烏龜,就像是往上飛一般;不論是亞格琳、里加、或其他庫德族小孩,他們一生下來已註定要背負重重的殼,至死方休。何時能讓這個負重如烏龜般的民族,掙脫枷鎖往上飛,我想將是他們一生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