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Les 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
法國知名導演Luc Besson以藝術電影成名,但近年來陸續轉拍大眾化的懸疑片與動作片,一樣獲得很好的票房。本片由Luc Besson與Jean Reno再度攜手合作,並由Luc Besson編劇,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神秘詭譎的宗教空間,一起經歷破案後真相大白的快感。
西方文明依賴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傳播甚多,由於兩千年前創教之時只有口耳相傳與少數的文物遺留,因此充滿了許多未知的神秘領域。「聖經」是整個西方宗教的基礎 根據,聖經裡頗多預言,但由於這些預言並沒有點出正確的時間年代,因而留給後世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成為許多電影中劇情內容的來源。
本片以陸續發生多起殘酷的殺人事件為起點,奇怪的是死者的名字與職業都與聖經記載的耶穌十二門徒一模一樣,Jean Reno飾演的警官Niemans及Benoît Magimel飾演的警官Reda,由不同的事件開始追查,最後結合在一起,攜手揭發在法國東北部的拉波迪修道院內不可告人的秘密。所發生的殺人事件都很 殘忍,有挖出眼珠、被釘在牆上等等,代表末日最後審判的步步進逼。為了營造神秘氣氛,黑衣教士們作案時幾乎是神出鬼沒,像一個武功高強的忍者般,永遠見首不見尾,就算看到頭的正面,在臉的範圍內也是一片漆黑。黑衣教士的體力就連年輕的警官Reda也比不上,隨時會從一個角落迅速現身又迅速消失,就算用手槍 射擊也射不中,實在太厲害了。這是我覺得過於離譜的部份,不過原本教會就帶著些許神秘色彩,就像中國人一直幻想少林寺有武功絕頂的高僧一般,教士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很容易被接受,這更增加了本片前段劇情鋪陳的懸疑性。
後段由於一個冒充德國文化部長的德國人出現,使撲朔迷離的劇情有了 轉機。法國東北部的洛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激烈的德法攻防戰,因而很容易找到一些穿鑿附會的傳說,這些傳說發生的地點常在教會。就像所有解謎故事一般,為了故事結局不改變真實現狀,由第七封印所找到的聖書,仍不免被精密設計的機關所毀滅,而貪心的德國人及雇用的教士殺手們只能死在深燧的地底隧道裡, Niemans與Reda卻能逃出生天。
Luc Besson似乎對日本文化較為著迷,黑衣教士的身手像極了日本忍者,過去的作品Taxi系列等片也可看出,也許人類對於未知神秘的領域,容易產生一股敬意。以娛樂的角度來看,本片娛樂效果十足,角色動作犀利,背景詭譎多變;但就劇情上而言,同樣性質的電影頗多,因此容易使觀眾缺乏對結局的好奇感,是一個 很大的缺點。也許Luc Besson不能總靠小眾的藝術片養活自己,偶爾也需要一兩部票房大賣的大眾娛樂電影,才對得起自己的編導天份。
「台北二一」(Taipei 21)
很久沒有看過台灣本土獨資製作的電影了,這部獲得第49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殊榮的國片,是由新銳導演楊順清執導,楊順清曾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以編劇身份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的獎項。
兩位男女主角均是新一代本土演員,畢業於華岡藝校戲劇科,片中的角色名字都跟演員本名有關,譬如男主角阿弘,本名為蔡信弘;女主角小瑾,本名林孟瑾;另王琄 飾演王姐、郎祖筠飾演郎姐等。許多演員目前都獻身舞台劇,雖然沒有強大的卡司陣容,但相對於好萊塢式西方電影的氾濫,面貌清新的國片反倒展現出一股大眾化、生活化、地方化的自然風格。
以台北地區為地理背景,象徵一個身在台灣的都市居民所生活的環境。阿弘與小瑾,只是眾多都市情侶其中 的一對,我們看到本片把侷限於都市狹隘空間的情侶們,可能發生的問題赤裸裸攤在陽光下,這些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你我個人的一般生活中,卻揮之不去。例如,在台北狹隘珍貴的空間中,許多人都有汽機車被拖吊的經驗,主角阿弘為求方便把機車暫停在合法機車格旁邊,出來後才發現機車被拖吊,懊惱之下只得乖乖到拖吊場繳罰款牽車,誰叫台北生活大不易。
近幾年的經濟不景氣,加上政治的紛擾、天災如大地震、颱風與SARS的頻傳,生活在台灣的民眾變得 越來越不快樂。都市小情侶們每天必須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只有短暫的下班時間可相聚,又因物價高漲只能屈就於路邊攤打發晚餐,這是多少人的寫照。都市化的結果,家庭規模漸由大家庭轉向小家庭;而小家庭由於人數本來就少,小孩長大後離開原有的家另立家業,象徵家庭的界線漸漸模糊了。家庭的瓦解,使得現代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找不到可以宣洩的管道,生活更加苦悶。
藉由一個富有的日本人中島來台購屋,與房產仲介的買賣關係,及與恰為仲介員阿宏的交往中,突顯了台灣民眾愛錢的瘋狂態度,這種一切向錢看的特質,我想可說是台灣社會的一大「特色」。雖然阿宏說得也對,富有了才有能力對別的事物有興 趣,但勢利的社會畢竟是事實,會使得民眾價值觀混淆,進而產生援交、樂透豪賭的歪風。
男女主角在一起已有七年,小瑾一次突如其來的購屋事件,牽扯出了結這段感情的風波。小瑾礙於經濟情況,懷抱出國唸書或有自己的窩的夢想,在夢想與現實間的掙扎曾讓小瑾差點走入王總的愛情陷阱,成為別人的第三者。嫁個有錢老公,以後衣食無虞,還可以成就夢想,這是多少女孩的心願。小瑾必須在愛情與麵包間作個抉擇,不過嚴格來說片中所設定的場景並不公平, 因為王總畢竟是已婚之人;如果小瑾遇上的是多金的單身貴族,不知小瑾的選擇又會如何?
如夢初醒的小瑾離開王總的同時,卻被阿宏得之他 們的關係。這對戀人陷入了分手邊緣,兩人都只能各自黯然哭泣,直到阿宏回心轉意的那一天。阿宏從中島身上,學到了要及時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一切,小瑾對他而言是最珍貴的,因此經濟上的困難也許該暫時擺在一旁,共同去營造兩人對未來的美麗夢想。
這是一對都市戀人的愛情故事,從瀕臨分手到心靈成長後的再度相聚,隨時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故事內容並不是所有面向都是正面的,但卻值得我們對自身價值的每個面向做深入思考。生活在都市水泥叢林中的你我,何妨停下腳步,好好審視自我,找出最有價值的方向後,再繼續向前邁進。
「加菲貓」(Garfield)
從小到大常看見加菲貓的商品,但從不知道這隻身材很肥的怪貓是從何而來。原來加菲貓是美國電視卡通人物,這部片更移植為電影版,以擬人的手法表現一個貓與狗互動的故事。
本片預設的情況是,加菲貓會說人話,能與人溝通,但聽得懂加菲貓話的只有他的主人Jon。除了加菲貓外其它左右鄰居的寵物們都能互相溝通,但無法與人講話。後來與加菲貓爭寵的狗Odie,則是完全不會說話,但卻可以「領悟」所有的溝通。設定這樣的情境,好讓故事能夠順利開展,畢竟是屬於老少咸宜的片,不需講究過多的合理性。
寵物本來就有爭寵的特性,只要有飼養過貓狗,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加菲貓被塑造成一個斤斤計較又小心眼的人物,由於後來者Odie的加入,使得自己在Jon家的地位似乎受到動搖,因而產生排擠心裡;與其說是一部貓狗電影,倒不如說這是在比擬小學生在國小裡與同學人際互動 的狀況,足以讓小朋友作為參考。加菲貓在一次機會中陷害了Odie,使Odie被迫帶著電擊項圈過可憐的生活。加菲貓發現自個兒的自私造成Odie的悲慘,才發現原來相處久了對Odie也產生濃厚的友情,終於決定改過自新痛定思痛,開始獨力進行困難的營救任務。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有一 部片叫「貓狗大戰」(Cats and Dogs),該片最大的壞蛋是由貓扮演。好像西方世界對貓狗的想法已經定型,對貓的印象在好的方面是聰明能幹、精打細算;在壞的方面是愛斤斤計較、思想邪惡。我想這樣看法的來由是因為貓總是愛獨處,不愛理人,因而容易給人一種「不知貓在想甚麼」、「不知在計畫甚麼壞事」的負面印象。而「貓狗大戰」中的狗,則象徵著正義之師,就像本片一般,是個忠厚老實的角色。可看出普遍對狗的看法,在好的方面是忠厚老實、「靜靜吃三碗公」的特質;在壞的方面則是腦袋不靈光、不懂變通容易受騙的情況。這是一個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
老少咸宜的電影,最後一定是喜劇收場,壞人都得到惡報,好人都得到好報。加菲貓與主人Jon最後終於救回Odie,而Jon也如意取得心上人Liz的芳心,一家「四口」幸福地住在一起。我想以後在店裡看到加菲貓玩偶,終於知道他為何那麼肥胖,也知道他的個性如何,這也許是我看完本片後最重要的收穫吧!
「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
以「玩具總動員」、「怪獸電力公司」聞名的Pixar動畫製作公司,這次又有新花招。現在Pixar出品的3D動畫,就像掛了品質保證一般,獲得大眾的青睞,而這部「超人特攻隊」也的確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
片 中主要角色的配音員全是赫赫有名的明星,主角「超能先生」Mr. Incredible飾演的Bob Parr,由Craig T. Nelson配音;Bob Parr的太太「彈力女超人」Elastigirl,是由Holly Hunter配音;而「酷冰俠」Frozone則是由Samuel L. Jackson配音,全是一時之選。聲音在電影中的地位,近幾年的趨勢是越來越被重視。
3D動畫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故事本身要具備特殊性,擁有超能力的超人們,退休後的生活一文不名,對照退休前的風光,很難不讓他們勉懷過去,這是本片故事開展的引子。「超能先生」在這樣的心情下,碰巧遭任職的保險公司開除,而決定展開另一段重拾光輝的事業。
動畫的另一個性質,就是畫面要極盡聲光與誇張的效果,讓觀眾有耳目一新之感。超人的故事,原本就常有打鬥的情節,正好給予動畫一個可以盡情揮灑的環境。人物表情的誇張,常使觀眾會心一笑;人物的超級戲劇化動作,更讓觀眾由於感官的刺激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超能先生」一家人,包括「彈力女超人」及三個小孩,由 於都有超能力,在動作的誇張程度上更不在言下;飾演壞蛋的Buddy Pine,即其製造的毀滅機器,破壞能力超強,我只覺得眼睛常常跟不上畫面人物的迅速行為,許多動作在一瞬間就完成,不愧為超人世界。
畢 竟動畫片的觀眾有一大部份是孩子,因此從古至今各個動畫片的故事內容都帶有隱惡揚善的教育意義。本片的中心思想,是「超能先生」為了追求昔日風采,讓全家人陷入極度的危機中,最後「超能先生」終於發現,拯救世界是偉大的,但家人才是他最想保護的對象。「重新發現家庭的價值」,我想是本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主要意識。大家在享受3D炫耀效果的同時,何妨思考一下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家人在心目中的地位?因為家人每天都見得到,反而容易忽略,正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宜自警惕。
「華氏911」(Fahrenheit 9/11)
Michael Moore以記錄長片聞名於世,但往年的片子都不像這部記錄片那麼富於政治批判。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做出攻打伊拉克的決定,引起許多美國人的不滿,Michael Moore以展現史實的角度,揭露布希家族不為人廣知的一面,與攻打伊拉克的秘辛內情。雖然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布希仍獲得過半數支持而連任成功,本片所 展現的實情,卻值得大家謹記。
記錄片通常屬於小眾市場,很難登上商業電影院。「華氏911」由於主角是赫赫有名的布希總統,且由富盛名的導演製作拍攝而成,因而創了記錄片的票房記錄。內容人物眾多,多是美國政府要員,對台灣的觀眾而言,除非原本就常注意美國政治新聞,否則許多人物的頭銜可能不太清楚,還好字幕都有額外翻譯。布希家族以石油起家,與沙烏地阿拉伯人有深厚的關係,特別賓拉登家族是投資的大金主,造就布希家族雄厚的財力。本 片以這項事實帶入,微妙地點出布希家族與賓拉登家族不尋常的關係,甚至提出在911事件後,在美的賓拉登族人全數獲得允許離開美國,暗示其間可能的關聯。
布 希攻打伊拉克的決定,由本片的觀點來看顯得很牽強,似乎是為了師出有名,故意製造藉口,如海珊藏有大批生化武器、伊拉克庇護911主嫌賓拉登等為名,說服 大家與盟國同意出兵入侵伊國。其實是為了石油利益,為了掌握能源,所進行的資源爭奪戰爭。這在當初出兵伊國之前,就有許多評論家毫不客氣地指出這點,如今美國在伊國遍尋不著生化武器,更加證明本片的看法合理。僅管如此,歷史本來就不存在正義,歷史只為強者服務,布希仍舊當選連任,各國僅管心知肚明美國的企圖,但又能如何?原伊拉克政府已滅亡,歷史無法重來。布希仍嘴硬地認為,解放伊拉克,給予伊拉克人民自由民主的生活,是盟軍最大的貢獻。
美 軍在越戰的失敗,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是主因之一。而反戰的因素一方面由於美軍戰死的人數越來越多,造成無數破碎的家庭;另一方面戰爭無限期延長,不知何時結束。Michael Moore特意將兩者對比,由於層出不窮的伊拉克反抗事件,持續造成美軍死傷,導致駐軍人數不得不維持多數,指出伊拉克戰爭永遠無法結束,陷入另一個越戰 的陰影。以呈現在伊戰死的家屬悲痛莫名的畫面,藉家屬之口嚴厲指控並批判了布希的錯誤,有很大的說服力。再藉由Michael直接詢問國會議員是否願意把孩子送往伊國作戰的鏡頭,無情地指出一項事實:富有與有權勢的人,正命令弱勢與貧窮的人,為上層人士特定的利益而犧牲生命。這點出了社會現狀的極度不合理,而這個不合理性似乎存在已久。弱勢貧窮的人為了生活而當兵,而他們僅能有的要求就是不要去傷害他們,但布希政府卻無端發起戰禍,讓這些為我們服役的人無故受到生命威脅,承受家破人亡的危險。布希政府的罪過,無法彌補。
無論事實是否如此,本片嘗試以另一個主流觀點,毫不留情地指責了 布希政府的昏庸,與草菅人命的行徑。合理的推測與實際畫面,更增強了本片觀點的正確性。雖然布希仍舊當選連任,不過本片提醒了我們,不能只透過媒體看見事情的表面,因為在當事人有意隱藏與修飾下,真正的事實可以遭到完全的扭曲。只有以各種角度嘗試解讀,往往會發覺不為人知的一面,避免作為當權者控制下的順 民。片尾引用George Orwell的文句敘述發人深省:「一個階級社會的存在,是建立在貧困與無知的基礎上;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社會處於饑荒的邊緣;戰爭是統治階級用 於達到私人目的的工具,目的是維持階級社會的結構。」細思忖。
「航站情緣」(The Terminal)
這是一部由Steven Spielberg監製的電影,可想見故事性極強。在機場小小的候機室裡,由於一個突發的特殊狀況,產生一個只懂一點英文的外國人必須日夜在這個有限空間中度過多日的場景,許多有趣與感人的事蹟在此發生。
由Tom Hanks飾演克羅埃西亞人Viktor Navorski真是維妙維俏,他外表忠厚老實的憨樣,演活一個初到美國又只認識少許英文的外國人,想想當年我初到美國時也差不多是這樣。聽美國人說出一長串完整的英文句子根本聽不懂,只能靠自己在句中抓住若干認識的關鍵字再自行組合,但時常與原意相異,對於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人起初大概都是這樣。Viktor遇上奇怪的麻煩,他的國家在他起飛後發生政變,導致降落美國時簽證失效,我不清楚這樣的事情現實是否會發生,不過這是劇情往下鋪陳必要的背景。
被限制在機場等待的Viktor,很快就找到賺小錢的方法,也因此得以買速食充饑。雖然只想升官的Frank Dixon故意製造機會讓他溜出機場以便丟掉這個燙手山芋,但忠厚老實的他終究沒有踏出大門,繼續等待;Frank又以另外一個方式誘騙,希望他親口表示不敢回國,得以難民身份移送他處,但愛國的Viktor卻不為所動。Frank從頭到尾恨得牙癢癢,卻又無計可施。
Viktor當然也有豔遇,有幸與美麗的空中小姐,由Catherine Zeta-Jones飾演的Amelia Warren認識。Amelia愛上有婦之夫,但永遠得不到真愛的她,仍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雖然曾被Viktor及他的狐朋狗黨們所精心設計的浪漫情景所感動,但為了幫助Viktor,以及無法割捨心中對那位有婦之夫的愛,最後仍選擇繼續原來那段無法公開的愛情。其實這樣的結果才是現實中最常出現的,許多人明明清楚地知道一段不可能有結果的愛應該立刻停止,但仍無法自拔,畢竟愛情不是用理性去成就的,如果理性可以控制停止或繼續一段愛情,這樣的愛可能不是真愛了。
一個故事隱藏在Viktor的心中,是這段旅程的動機。Viktor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這趟是專程到紐約尋找一位爵士樂歌手取得親手簽名,好讓父親安息。最後在各方好友的幫助之下,Viktor取得在美國一日的旅遊特別簽證,讓他在歷經千辛萬苦後得以圓夢。夢想完成的那一煞那,看著Viktor心滿意足的眼神,感到知足是快樂的泉源,真是一點也不錯。我想此時此刻的觀眾,正一起為他高興。
為了營造片中這種特殊的情境,劇情其實有些太過於戲劇化,比如幫助那個為了父親的病帶藥闖關的男子、在沒有社會安全號碼的情況下獲得工作的過程、那群支持他的狐群狗黨們、自願讓自己被逮捕遣返來激勵Viktor繼續奮鬥的印度人、機場警官Mulroy違反上級命令故意放水讓Viktor出關等,都讓人覺得不夠真實,故事性過強,使得某些橋段有點違反常理。不過電影的功能除了說故事外,還有更重要的性質-娛樂性,不可否認本片的娛樂價值高,看完後對人性充滿希望,覺得處處有好人,並替主角絕處逢生完成心願而感到高興,這就達到了看電影的效果。
「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
這部是由丹麥小說「North to Freedom」改編的電影,原著由丹麥暢銷小說家Anne Holm編寫。內容其實有點老掉牙,敘述1952年一個從保加利亞集中營逃出來的12歲小男孩,如何隻身前往丹麥送信的故事。
在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後,鐵幕生活的種種已不再是世界人們關心的焦點。但親身經歷過集中營生活的人現在都仍在世,世人健忘地快但他們不會忘記。David 在集中營裡被強迫與父母分離,小小年紀的他必須跟大家一樣勞動,看盡紅軍警察兇殘暴虐的行徑,養成對人的不信任與冷漠。「Trust No One」是他謹記在心的銘言。David逃亡的路徑,必須先向南翻山越嶺來到希臘,再偷搭上船經海路到義大利,從義大利向北經由瑞士才能到達丹麥。這麼長的旅程,在沒有盤纏的情況下,孤獨的冒險必須有很大的毅力與勇氣以為支撐。不過他終究做到了。
David不知怎麼笑,因為從有記憶以來在集中營的痛苦生活讓他忘記如何笑,同時也養成一股冷漠與嚴肅的神情,這樣的神情被住在瑞士的Sophie老奶奶以繪畫捕捉到,Sophie驚訝於小小年紀竟有這樣的臉龐,早年的喪子之痛讓她將David視為己出,最後化解了David的心防,David終於願意信任老奶奶並說出自己的身世與最後目的地,而能與丹麥的媽媽相聚,完成千里送信、千里尋母的心願。
片中為了對照集中營裡滿佈石頭的灰色勞動環境,在David的長程旅途中盡是美麗的風景,從義大利南部海岸的地中海風情、義大利北部鄉村的遍地花田、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秀麗山水,讓觀眾有股嚮往旅遊的心情。相對於集中營的黑暗,多彩的外界景觀慢慢地開啟David的心扉。本片一方面勾起冷戰時期即將被遺忘的東歐鐵幕下的殘酷,另一方面對於千里尋母的親情感召,不禁興起感同身受的同情與憐憫。如同片名「I Am David」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不正象徵著親情的偉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