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世界」(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
復古風格的科幻片,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嚴格來說,這部片應屬於動畫片,因為除了真人演出以外,其他的場景,包括紐約景觀、戰鬥機、機器人等,都是電腦動畫科技合成。黑白偏一點銀色的質感,使本片充滿1930年代的風味,獨特而復古。
雖 然是科幻片,但背景卻在過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Jude Law飾演的Sky Captain Joe是一個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Gwyneth Paltrow飾演的Polly Perkins則是一個勇往直前的女記者,同時是Joe的舊情人。Polly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一個邪惡化學博士的秘密,這位壞博士發明毀滅世界的武器,認為人類不應該活在世上,妄想毀滅世界。Polly與Joe一同冒險,駕著畫有鯊魚圖案的戰鬥機直搗黃龍,拯救世界。
劇情本身其實蠻 八股的,不過這部片的賣點不在此。Polly扮演一個單純而帶點糊塗的女記者,拿著30年代傳統的雙眼相機,在與Joe的冒險過程中一心只想拍照,希望能 獲得獨家報導。無奈冒險途中底片損壞,只剩兩張底片,因此大部分的時間只看到她拿起相機對焦,然後又放下來看著相機上指示的「2」,說:「唉!只剩兩張了,應該還有更值得拍的。」最後這兩張是怎麼拍掉的?一張摔跤時拍到地面,另一張按下快門時鏡頭蓋沒拿掉,真令人莞爾。Polly對於整個冒險過程幾乎沒 有幫助,反而不斷地製造麻煩,造成與Joe之間的口水來回,真是故意安排的歡喜冤家啊!令人發笑,也增加了娛樂性。
觀賞本片不需動太 多腦筋,娛樂感十足。由於是動畫科技合成,戰鬥機可以快速在城市大樓間穿梭而不致誤撞,戰鬥機也可以衝進水中變成潛水艇再加足馬力飛上天,巨大的機器人可 以橫行紐約,人卻可以在機器人腳下跳躍而不被踩死。故事的合理性不必追究,因為科幻片很難處處合理,好好享受卡通般的視覺效果,與兩位主角微妙的對手戲,抒解一下身心吧。
「2046」(2046)
王家衛的作品,通常都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這部集合中日明星,拍攝過程即已遠近馳名的電影,更是如此。2046這個數字的由來,據王家衛解釋,從 1996年香港回歸中國後,中國政府允諾香港五十年不變,期限算算到2046年為止。雖然五十年不是硬性規定,不過2046這個數字在王的解讀中成為一種 「不變」的代名詞。導演為了強調這個意念,將政治的承諾運用在愛情的輪轉,男主角風花雪月的發展不斷出現,以加深觀眾的印象。 梁朝偉 飾演本片的主角周慕雲,全片內容以他為第一人稱展開。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紙醉金迷的世界。恰巧的是,從1966年起,每年的戀情都從聖誕節前夕12月 24日開始。先有鞏俐所飾演的蘇麗珍,開啟了周的心扉,但蘇卻拒絕了周的追求;劉嘉玲所演的露露是下一個,可是露露沉迷於另一個男人的愛戀,捨棄了周,最 後連與周的記憶都不存在了;章子怡飾演的白玲恰好住在周的隔壁,年輕美麗的身影一時吸引著周,天雷勾動地火般陷入情慾的漩渦中,無奈周對白玲無長久之意, 最後白玲只得一人默默在角落哭泣愛情的逝去。最後王菲飾演的王靖雯抽動周的心弦,可惜王靖雯早心有所屬,周只有暗助她與日籍男友的戀情。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驗,待年歲日長,回首過往,才發現該把握的沒有及時把握,而該放棄的沒有及時放棄呢?類似的情景不斷地出現在生命裡,總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永遠不變,但是,世間似乎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
周 筆下的小說「2047」,試圖找尋恆久不變的記憶。他將身邊過往的人物編進小說裡,但以不同的風貌展現。一輛通往2046的列車,在2046所有的東西都 永恆不變,人們試圖通往2046,來找尋過往的記憶,因為在記憶中的一切是不會改變的。幾乎所有到過2046的人都沒有回來過,他們在那裡找到了幸福快 樂。如果是你,會想離開2046嗎?
周筆下王菲所飾演的女機器人,可能是反應遲鈍,可能是心有所屬,因而不願與乘客木村拓哉遠走高飛。周意有所指,他曾傾心的對象,可能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選擇離開他吧?
白 玲鮮明的愛恨情仇,在本片中活靈活現。先是高傲自信的態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強烈吸引了周的目光,在交往之前先把條件講好,動不動就一個巴掌的高姿態,使 人刮目相看。但對於白玲來說,這些都是偽裝。一旦陷入愛情,她不可自拔地放棄所有先前約定的條件,一再主動試圖抓住周的真愛,無奈周的心思不在此,白玲的 下場只有黯然神傷。不論交往前多麼自信、多麼謹慎,一旦成為愛情的俘虜,結局只有自己承擔,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實啊!
導演的表現手法是 時間前後夾雜,實際與虛擬的事件間歇輪流呈現,觀眾容易陷入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迷宮中,加添了在記憶中穿梭的氛圍。片中的場景,不論在酒店、在公寓,都非常 狹小,只容一人通過,因此人物交會時必須閃身而過,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繫。合宜的配樂,在優美的古典與新潮的現代音樂薰陶下,讓觀眾有時空錯亂之 感,暫且忘了此時此刻,不知不覺地與周慕雲一起進入片中的世界,一起追尋記憶中的變與不變。觀後捫心自問,如果真有一輛開往2046的列車,我願意坐上去 嗎?到2046的我,會願意離開2046嗎?
「可可西里」(Kekexili)
可可西里,一個國人陌生的地名,位於中國青海省高原上的一個無人區。長久以來是中國特有種藏羚羊的最大棲地。1985年以前,這裡的藏羚羊大約有一百萬隻,後來歐美對羊皮的需求大增,許多獵殺者紛紛進入可可西里地區進行大量捕殺,中國政府雖早已明文禁止盜獵,但仍無法阻止,使得1993年間,藏羚羊的數目已銳減為一萬隻,瀕臨絕種邊緣。此時開始有民間自組巡山隊,進入山區與盜獵者對抗,防止進一步的獵殺。本片以一個採訪記者的觀點,深入可可西里隨巡山隊出生入死的行動,表現巡山志願隊可歌可泣的事蹟。
本片以類似紀錄片的方式呈現,使得部份觀眾剛開始會感到不習慣。不過漸漸地,將被巡山隊員的默默犧牲奉獻所感動。主角是由多布杰飾演的「日泰」,日泰是這批巡山隊的隊長,由於經費完全靠自己籌措,在政府內無正式編制,因此隊員已一年沒有領到工資了,卻仍不損隊員的熱血沸騰。這次入山攔截到一批五百多條羊皮,盜獵者往北逃去。巡山隊在日泰的帶領下,冒著危險往前追擊。途中不斷地遇到困難,缺乏食物、下雪、車子故障、人員在爭戰中傷重死亡等,最後只剩三、四個人仍繼續往前追趕。隊員之一劉棟的死讓人感到突然,表現出在廣闊的沙漠中,到處 充滿危機之感。當劉棟踏入流沙時,那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論如何掙扎,只看到身體一點一滴落入沙中,越陷越深,好好的一個人就這樣慢慢被吞沒,最後連屍體都看不到。想像在臉沒入沙中的那個時刻,他的心情必定是百感交集,卻又只能無奈地接受了。高山沙原之險惡,可見一斑。
部份盜獵者被俘 虜,巡山隊卻得負擔俘虜的食物,直到負擔不起,只得在惡劣冷峻的深山中將盜獵者釋放,因為巡山隊還必須深入雪山追緝他們的老板。釋放的地方離最近的公路有兩百多公里,盜獵者必須自己走出去。雖然是十惡不赦的盜獵者,但也有人性,在險峻深入的荒山雪嶺中,面對前頭遙遠路途的茫茫不定,若不能堅毅地克服絕望的心情,是很難走出去的,可能就死在荒野,成為一堆荒骨。這對比出環境的惡劣,而巡山隊員仍不屈不撓,執意向前衝,只為了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保護藏羚羊,對抗盜獵者。
日泰最後終於追到了盜獵首領,可惜只剩兩個人,寡不敵眾,日泰表達完正義的言辭後,遭到槍殺死亡。日泰的死發生的很迅速,觀眾還來不及反應,因此顯得有些突然,但槍林彈雨下的死亡原本就是突然的,不是嗎?
志願的巡山隊雖然不能每次都完成任務,但終於引起國際與政府的注意。中國政府1998年在可可西里地區成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以政府的力量防止盜獵,使藏羚羊得以免於滅絕,目前藏羚羊總數已回升到三萬隻了。巡山隊員犧牲了,但犧牲總算有了價值。導演陸川以真實的拍攝手法,使這部片榮獲東京電影節的評審團大 獎,同時又入圍五項金馬獎,包含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攝影等獎項。生態保育是不分國籍不分政治的,全體人類都應對地球上的各種生態環境負一份心力,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是嗎?
「田園春光」(Hukkle)
平時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匈牙利出產的電影,想不到竟是以這麼奇特的一部片來認識匈牙利。導演György Pálfi是第一次執導,大量起用匈牙利北部農村的當地人做為演員,就獲得了許多大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說替匈牙利爭取不少光榮。
本片不像傳統的懸疑劇情片,全片從頭到尾無任何一句對白,只有經過放大的自然界各種聲響,包括動物、昆蟲覓食移動的聲音,人們遊戲、吃飯、工作等製造出來的聲音、以及自然氣象如風吹下雨打雷等聲音。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比如一隻昆蟲覓食活動的特寫畫面,小草被風吹動的特寫鏡頭,每一個畫面都可以是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讓人有置身Discovery頻道之感。由於沒有對白,觀眾不能錯失任何一個鏡頭,因為每個畫面可能都隱藏了劇情進展的關鍵處,一錯失掉可能前後就連貫不起來。使得觀眾必須非常專心觀察每個畫面,聆聽各種聲響,觀影過程會有些累。難怪被歸屬為藝術類電影。
劇情從一位老爺爺不斷打嗝開始,那位老爺爺本名叫Ferenc Bandi,身患這種不斷打嗝的怪病,片名「Hukkle」匈牙利文就是「打嗝」之意。他坐在農村道路旁一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與車,一邊又不停地打嗝。接著農村裡發生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村裡的老人家一個接著一個被殺害,而兇手的線索就隱藏在全無對白的畫面中,需要觀眾抽絲剝繭地分析。導演用鏡頭間接地表現出老人連續遇害的劇情,如果沒有仔細看可能看不出來。Ferenc Bandi仍舊不停地打嗝,急促的聲音讓人擔心他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導演的安排像是與觀眾鬥智,其間穿插許多看似無關的無厘頭鏡頭,觀眾必須自己分析出重要的線索。對於以享受娛樂為目的的大部分觀眾而言,看電影是不想動腦的,而不動腦又沒有對白輔助,很容易發生想睡的狀況。這樣類似「黑色喜劇」、「懸疑鬥智片」卻無對白的獨特電影,觀眾必須先做好心理準備再進電影院欣賞,否則可能從中場睡到結尾,或看了一大堆生態攝影特寫鏡頭卻對劇情仍「霧煞煞」。如果你問我:「你看出兇手是誰了嗎?」我也只能說:「你猜呢?」
「雪山上的孩子」(Malabar Princess)
法國片「蝴蝶」以描述感人親情為主的電影熱賣後,對法國其他類似的片子開始產生興趣。我想「雪山上的孩子」可能在這樣的潮流下,進入台灣電影市場。
孩童的心是最純真的,天真的想法往往讓大人嗤之以鼻,聽過就算了。但對於小小的心靈而言,每一個想法在他的心目中都是無比重要的決定,反而具備鍥而不捨的精神,為他的想法努力不懈。Tom,一個五年前失去母親的八歲小男孩,憑藉一股天真的毅力,堅信母親只是在白朗峰冰河區失蹤尚未死亡的信念,不斷嘗試用各種 「幼稚」的方式去雪地裡尋找母親。首先「做實驗」來證明被冰凍的動物並沒有死亡,然後嘗試用直升機、用炸藥、用列車等各種方法。雖然每次都被大人以幼稚的行徑看待,不過Tom仍舊不斷地嘗試。
祖孫之間從開始的相看兩厭,到漸漸融合,又因Tom時常製造麻煩而令祖父頭痛,但Tom找尋母親的心願又令祖父感動,不忍阻止,這種祖孫之間細膩的情感交流,在本片中表露無遺。
就在Tom鍥而不捨的要求與努力下,父親終於不得不吐露實情。原來五十年前印度噴射機Malabar Princess號在白朗峰冰河區失事,Tom的父母在五年前赴墜機地點探勘,目的是找尋機上可能遺留下來的財富。無奈操作時不小心發生爆炸,Tom的母親被崩落的冰雪永遠覆蓋在深深的冰層中。Tom的父親原本想永遠隱藏這個秘密,對Tom假稱母親在冰雪中失事意外死亡,但Tom的毅力終於使真相大白。只有勇敢面對真相,才能開創未來。
Tom的思母之心,令觀眾感動不已,據說本片在法國票房很高。在一片以歌頌愛情為主的電影市場,偶爾一兩部描述親情溫馨感人的片子反而能突破重圍遞造佳績,像以前的「中央車站」、「有你真好」等。本片劇情內容其實並不豐富,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表現Tom永不放棄的行徑,雖幼稚可笑,但每一次的嘗試都使人心酸,同時感到自嘆弗如。也許該捫心自問,成熟的我們,是否常因現實的太多考量,而導致做事綁手綁腳,沒有一件事能有決心有毅力地完成?這樣的話,真相將永遠隱藏,終至一事無成。以此為戒。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在各個領域裡,總有些默默付出的英雄,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只是默默為自己的信念付出心力。在法國一個為問題學生「再教育」而設立的學校裡,曾有那麼一段短暫、被人遺忘的溫馨故事,主角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去向何處,但對於這群有幸受教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生轉戾的關鍵。
Mathieu, 一個對音樂懷抱理想的人,在勞碌的平凡工作中沒有重大成就,為了溫飽因緣際會來到了這間專門收容問題學生的學校當舍監。這群學生各有各的問題,難以馴服,對於初到這裡的舍監或老師,管理這些學生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Mathieu也不例外。Mathieu雖常遭學生戲弄,但仍耐心地以寬容來對待他們。校長 告訴他:「以後就不會那麼沉得住氣了。」校長治校的理念是「動作-反應」,只要學生一有不當行為,馬上根據已制定的反應措施實施制裁,因此「停止所有娛樂 活動」、「關禁閉」等是常有的刑罰。
偶然間,Mathieu發現這群學生很愛隨口唱唱,這似乎是一個契機。懷著音樂理想的他,決定作個實驗,把這群學生根據每個人聲音的天份,組成一個完整的合唱團,並在晚間為他們寫歌譜曲。經過幾個月耐心的練習,學生愛上了合唱,而合唱團美聲之名亦不脛而走。
小 孩的天份,需要教育者挖掘與深耕,才會茁壯成長,對於本片第一人稱旁白的Pierre Morhange而言,就是如此。Morhange原是單親家庭的小孩,母親因工作無法好好管教他,而將他送來這所學校。Morhange原是憤世忌俗、對母親愛恨同存的叛逆小孩,但Mathieu發現了他的美聲天份,極力說服他母親將他送往里昂音樂學院進修,最後造就了一位成功的音樂家。記得合唱團為伯爵夫人演唱的那一幕,Morhange由於過度自豪,被Mathieu故意放在一旁冷落,假意取消他的演唱段落。演唱中途,Morhange失意地站在一旁,Mathieu的指揮棒竟突然指向他,他驚喜地放聲高歌,目中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是第一次Morhange懂得感激,在自豪與諒解之後,是多麼重要而關鍵的教育啊!Mathieu做到了,他讓一個有音樂天份的小孩,免於被惡劣環境埋沒,得以往正確的人生道路走去。對一個獻身教育的人來說,是何等偉大啊!
不幸地,校長並不是有理想的人,他只是個沽名釣譽者。因一次的火災意外,雖然不是Mathieu的過失,但正好給了校長解雇的藉口。Mathieu得離開了,學生們用特別的方式送別了他們敬愛的舍監,合唱團結束了,但有一個父母雙亡的學生Pépinot跟隨Mathieu離開。Mathieu據說終其一生仍默默為音樂教育奉獻,直到死去。沒有甚麼特殊事蹟,沒有甚麼豐功偉業,但這樣的無名英雄卻值得崇敬,因為他們是真正在做事的人。沒有Mathieu特殊的教育方式,這群學生只能在校長的淫威下得過且過,埋沒所有才能;沒有Mathieu的堅持,Pépinot不會被發掘而成為音樂家;沒有Mathieu的仗義諫言,無心教育事業的校長不會去職。Mathieu沒有在歷史留名,他也不想留名,只為單純的信念而奉獻一生。
伯樂不會因此得利,但千里馬卻缺不了伯樂。幕後英雄功勞最大,但卻聽不到他們的姓名。在各行各業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相對的,只想沽名釣譽的人,外表總是面面俱到,君不見那位校長把合唱團的功勞一口攬在身上?伯爵夫人卻不曾注意到Mathieu的努力。雖然電影總是隱惡揚善,在結局時給了校長一個「罪有應得」的下場,但現實中不是每件事都能夠讓正義獲得伸張的。我們要瞭解這一點,並時時為那些無名英雄喝采。
「交換戀愛」(Scent of Love)
悲情的故事,總是引起較多的關愛。這部韓國片,改編自一本同名的韓國小說。這本小說在四年前已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在韓國的電視台上演。由於受到觀眾歡迎,從小螢幕紅到了大螢幕,連中國都改編拍攝了電視劇。
片中的女主角熙才由連續劇女王張真英飾演,男主角仁河由朴海日擔綱,還有一個重要的女配角定蘭由宋善美飾演。故事大綱說穿了其實沒什麼,仁河自從在地鐵站邂遘了熙才後,便深深被其仗義執言的行為所吸引,偶然間擦身而過留下的淡淡菊花香氣,使仁河日夜思念。恰巧雙方都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社團的學生,雖然仁河比熙才小兩歲,但仁河仍展開熱烈追求。熙才早有男朋友,因而果斷拒絕了仁河的愛慕。
畢業後各展前程,命運捉弄使得熙才在一次的意外中,喪失了雙親與即將結婚的未婚夫,這個打擊重重地敲碎了熙才的夢,熙才整日活在自我遺棄的頹喪中。仁河透過熙才的好朋友定蘭的轉告知曉了這件事,再度展開熱烈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定蘭心中一直默默地愛慕仁河,但得知仁河心有所屬後,懷著愛屋及烏的心態幫助仁河,值得稱頌。最後仁河終於以誠心打動了熙才,兩人步入結婚禮堂。
公主與王子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下一個嚴重的打擊接踵而至,熙才得了胃癌。已懷孕的她只能撐到把寶寶生 下來,胃癌因懷孕之故已無法治療。原本熙才希望瞞著仁河,但定蘭終究把事實告訴了仁河。仁河強忍悲痛,將工作辭去,陪著熙才到郊區別墅養身,其實是兩人要 共同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路。仁河對熙才的好,好到鉅細彌遺,觀眾皆曰不可思議,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奈,在熙才心中不斷翻湧,真是悲情至極。
寶寶順利生下,熙才也「按計畫」香消玉殞。仁河只能把心中的愛,化為對寶寶的愛。這樣的故事,雖然劇情有些老套,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中演出,著實 產生了新的感觸。愛情究竟是什麼?但人生若失去愛情,失去了所愛的人,失去了愛人的能力,生活的面向就喪失了一大塊,這一大塊是無法以其他東西去取代彌補的。雖然世間愛情好壞參半,愛能成就美好,亦能成就毀滅,但電影、電視、小說等媒體仍不斷地歌頌愛情,以愛情為題材來創作,觀眾也愛看以愛為主題的劇情內容。我猜上帝造人之時,大概有意地將愛情滲入製造過程,使愛情成為人類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吧!
「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1995年上映時,在當時算是很轟動的一部浪漫愛情文藝片。由於對話繁多,很多喜愛該片的觀眾是看兩次以上的,以求記得片中男女主角的所有對話細節。其實片中的劇情就很像現在常說的一夜情,男主角是美國人,名叫Jesse;女主角是法國人,名叫Celine,Jesse在歐洲旅行中邂逅了 Celine,從而發展出一段短暫卻深刻的微妙情愫。直到黎明來臨後不得不分離,還互相約定六個月後在維也納車站碰面,這點,成了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劇情延續的引子。
前片在1995年上映時,應該沒有計畫拍攝相關續集,否則也不會隔了九年後才開拍。難得的是當時的男女主角,Ethan Hawke與Julie Delpy,在真實世界的九年歲月過後,再度攜手演出片中同樣的角色,使得本片像是真實事件的續篇般,給予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
六個月後雙方究竟有沒有遵守約定同赴維也納,這成了穿梭全片的主題之一。沒有赴約的一方希望對方也沒有去,以減輕罪惡感;專程赴約的一方希望若對方真的爽約的話,盡量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確實去了,以免對方自責,或恐怕對方笑說太認真了云云。這種心態的描寫,直到後半段仍時時隱約出現。畢竟雙方都從學校畢業了,得跟大多數人一樣有自己的工作。工作的內容象徵個性與觀感,這常是好久不見的雙方的必備話題,但也是誤會產生的來源。從工作,談到感情,談到婚姻家庭,就像久未見的朋友般,對對方充滿好奇,但又深怕不小心搓到對方的痛處。
從Jesse新書發表會結束遇見Celine開始,到預定啟程赴機場搭機為止,編劇又建構了一個有限的時間區塊,他們倆必須珍惜這短暫幾小時的區塊,好好地把累積九年所有的話都表達完畢,這種有限時間的壓迫感,在前片中幻化成悽美愛情的主要元素;在本片中,同樣也成為男女主角必須馬不停蹄地說話又說話,好似即將入土再也見不到面一般的說著。初見面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雙方 因為都不清楚對方狀況,都語帶保留地互相探問,以免無心傷害到彼此僅存九年日漸淡化的信任;待相談漸深,心防慢慢化解,終於提到感情生活,先是 Celine描述感情生活的空白,之前交往的對象都與他人結婚去了,導致Celine的心中再也不存在浪漫愛情的幻想。從外表看來,Jesse有個四歲的 小孩子,應該有個美滿的家庭,其實不然。Jesse的小孩Henry,竟成為他唯一寄掛的人,家庭生活的美滿,只是要讓Henry在看似正常的家庭中成長 罷了。這讓Celine很是驚訝,也告訴我們,很多名人的背後,其實並不是眾人想像地那麼美好。但,Celine對此,似乎是無能為力。因為她已忘卻愛情,專心事業,觀眾也許暗自盼望Celine能趁機接納Jesse,但實情往往不會如此。
Jesse的司機雖沒有露面,卻是可愛的甘草角色。不但被喚來亨利四號碼頭接Jesse赴機場,又不得不順應Jesse因捨不得離開而不斷改變的心意,只好在Celine公寓樓下默默地等著,我看著心中有點發笑。片尾有些開放式結局的意味兒,Jesse仍舊未赴機場,寧可珍惜與Celine相處的每個時刻,用聽覺珍惜Celine所唱給他的歌曲,用視覺珍惜Celine所跳的舞,不忍離去。在九年的分離中,由於未留通訊方式,完全無法聯絡。再度相遇,說甚麼也不能再度輕易放過,人生能有多少個九年可以浪費呢?
浪漫是毫無保留地延續著,在夢都巴黎的景物中,凡事不知不覺都浪漫了起來。導演維持了前片一貫的攝影與敘事手法,讓前後風格一致。不過也因為這樣的一致性,讓觀者有些缺乏新鮮感。短暫的相遇不能決定甚麼,結局只好以暗示收場,留給觀眾想像思考的空間。如果你在1995年看過「愛在黎明破曉時」,相信會跟我一樣迫不及待地想欣賞「愛在日落巴黎時」,劇情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讀後

我很少讀小說,在工作繁忙的今日,實在很難抽空好整以暇地閱讀虛構出來的小說故事。達文西密碼在西方引起極大的注意,我因而打破成見,特地找時間從頭到尾有毅力地讀完這本小說。
這 麼厚厚的一本書,故事描述的時間長度幾乎是一天而已。書中的男女主角像是不需睡眠的工作狂,不斷地遭警方追逐,也不斷地順利脫逃。就懸疑性而言,真相直到接近末了才大白,算是相當具吸引性,讓人想不停地看下去。但就合理性來說,可能不是很完備了。雖然作者成功地以多幅大家熟悉的名畫,與多名大家熟知的畫家、藝術家,作為強化內容合理的佐證,但許多細節可看得出,是為了符合故事發展而強迫解釋。
故事的首要要素-密碼,相信作者花了不少時間思考創造,是穿梭整本書的關鍵。就像印第安娜瓊斯系列的電影般,在解謎與追逐脫逃中緊迫地進行著。因為沒有冷場,所以吸引人們不停地看下去。不過男女主角也實在太好運了,每次都能在驚險中化險為夷,這也讓讀者眼中看得驚險,但腦中卻不緊張,因為猜得出男女主角一定不會有事。雖然密碼是賈克‧索尼耶赫用畢生心力精心設計的,但卻被羅柏‧蘭登與蘇菲‧納佛用一天左右的時間完全破解,實在是很像在看電影,在看好萊塢式的解謎懸疑片,既緊張又刺激,但同時也缺乏結局的意外性。
本書的娛樂性極高,在閒暇時間最適合拿來咀嚼。由於我們不是天主教或基督教的社會,對書中極為聳動的觀點-神聖女性,比較沒有驚愕的感覺。如果故事的推論有理,將會搖憾西方世界兩千年來的信仰根本。書中所提到位於法、英兩國的建築、地點、畫作等,也成為讀者想親眼目 睹或親身經歷的旅程。不過故事畢竟是虛構的,書中的各種佐證,在專家眼中,很容易找出破綻。當讀者循著故事描述的邏輯思考時,一切都覺得很合理,情緒便不知不覺陷入男女主角所處的環境中,與其一起解謎,一起冒險。我想,對於一本成功的懸疑小說而言,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