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台灣的基督教與天主教教徒並不多,大部份會進電影院欣賞這部片的觀眾,是衝著劇情描述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前的情況而來。不過觀眾走出電影院時可能會失望了,因為看完還是不清楚耶穌究竟為何被釘上十字架,甚至疑問更多了。
這部片原本就不是耶穌的傳記,並非在描述耶穌一生的事蹟,其劇情的時間範圍是從耶穌死前12小時到死後復活的那一刻為主軸。內容並沒有企圖要說明任何原因與故事,只是儘可能忠實呈現耶穌被抓到死亡間受難的景況。也因為忠實表現甚至加以渲染,全片充滿暴力血腥的虐待畫面,使得觀眾在兩小時的過程中,被強迫同步 感受耶穌受難的所有痛苦折磨。除了全片最後一分鐘短暫的耶穌復活劇情,能稍解低沉心情外,觀眾走出戲院應當是情緒被壓抑,腦袋中不斷放映著深刻的血腥畫面,感受必不好過。
如同片名所敘,本片只是呈現耶穌受難的過程。在新約聖經中雖然描寫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以無罪之身替所有有罪的人受難,但新約關於這段過程似乎像是輕描淡寫般帶過。當時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罪犯以釘十字架處以極刑的情況非常普遍,我想新約的作者認為大家都知道那是甚麼 景況,因而不須詳加描述。但將行刑過程搬演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家都知道釘十字架,但卻沒有也無須更進一步思考所有細節;就像歷史一筆帶過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事情,但實際過程的血腥則是一般人不會去設想的。將耶穌遭猶大背叛被抓後,被猶太群眾侮辱,被羅馬兵丁鞭打,最後被鐵釘敲進骨肉釘上木製十字架,直到斷氣的過程鉅細彌遺地演出,對觀眾而言實在是一種驚嚇。
導演用插敘法的方式,播演除了受難過程外的事件,譬如猶大後悔被撒旦誘惑而背叛耶穌,最後選擇上吊自殺,不過撒旦假手妖魔小孩來使猶大良心不安,實在有些做作。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也不斷出現在插敘中,描述耶穌預測自己即將受難,一一對門徒告誡。耶穌被抓後矢口否認自己是門徒的彼得,其實從前就已經否認過三次,因此耶穌心知肚明彼得的忠誠度。
由於Mel Gibson是天主教教徒,在片中特別著重耶穌之母瑪麗亞的角色,瑪麗亞從頭到尾都陪伴在旁,看著耶穌受苦受難,悲傷莫名,以慈母愛子之情呈現,並不斷插敘耶穌小時候調皮模樣。
相對於兩個小時的血腥受難,只有一分鐘的復活似乎張力不足,使得觀眾有些遺憾。ㄧ個無罪的受難者是否會被視為英雄?本片不是「英雄本色」,或許Mel Gibson原本就不企圖把耶穌塑造成英雄。對觀眾而言,如果是天主教或基督教教徒,大概會把本片視為宗教宣導影片,希望達到推廣傳教的目的;如果是一般人,抱著認識耶穌的傳記電影欣賞,大概會失望而回,畢竟「受難的激情」才是本片重點所在。